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袁文业, 孙善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花结实的4D缺体小麦作母本,与中2、中5及中1001等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获得的杂种F1植株除4D缺体×中5育性极低外,其余组合略低于普通小麦×八倍体小偃麦的自交结实率。杂种F1体细胞2n=48.4D缺体×中2的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MI染色体配对的平均构型为18.81(15-22)Ⅱ+0.57(0-3)Ⅲ+0.11(0-2)Ⅳ+8.23(6-10)Ⅰ。观察结果同时表明:(1)单价体的分布在每个PMC中以8为众数;(2)单价体之中的两个在多数的PNCs中能形成次级联合配对,说明4D与4E染色体具有部分同源关系;(3)杂种F1多数花粉母细胞中多价体的出现表明八倍体小偃麦中E染色体组具有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基因。
  • 宋宏超, 任明全, 康明辉, 周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豫麦16的选育特点是:采用多抗源异地材料作条本,扩大F2种植群体规模,F4选择特优系并配合抗条锈病、白粉病鉴定,F5进行多点产量试验。通过边试验、边繁殖、边提纯的方法,结合高产栽培试验和组织大面积高产示范,加快了育种进程与推广。初步明确了豫麦16具有每公顷7500~9000kg的高产潜力。探讨了进一步选育高产品种的育种目标。
  • 方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基因─性状概念,以日本品种小罂粟作为半矮秆株型的Rht1、Rht2-矮生基因源,以智利的欧柔、罗马尼亚的洛夫林13等为早熟、抗病基因的供体,以本地高产品种白蚰包麦为丰产基因的供体,采用多亲本渐近杂交法与水旱地鉴定法,育成了抗旱高产品种鲁麦13号。经良种良法配套后,在非灌溉条件下创造厂亩产616.3kg的记录,耗水系数为0.6838mm/亩·kg.
  • 黄少白, 周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野败型与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珍汕97A,B,花76─49A,B)为材料,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L1SA)测定了幼德与倒二叶中内源GA1+4与IAA含量。结果表明,珍汕97A与花76-49A倒二叶中的GA1+4含量低于各自保持系的,珍汕97A幼穗GA1+4含量低于其保持系的,而花76-49A的幼穗GA1+4含量近似于其保持系的。与此不同,珍汕97A与花76─49A的幼穗与倒二叶中IAA含量则均显着低于各自保持系的,其中珍汕97A的IAA含量显着降低的时期早于花76-49A的,从而提示GA1+4与IAA亏缺是导致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一种生理原因。
  • 王天宇, 杜瑞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携带有隐性核不育基因、不育率为100%、不育度为95%的谷子高度雄性不育系与优良恢复系品种测配,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优良的杂种F1继续种植,从F2育性分离的群体中选择优良不育株,利用其不育基因改谷子自花授粉为异花授粉,进行谷子品种间复合杂交及不同轮回选择群体育种,选育出6个品种和一批具有优异特性的不同世代材料。
  • 李宗贤, 梁小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Tx3197B和晋粱5号为对照,对Tx3197A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减数分裂前期Ⅰ和中期Ⅰ无明显异常。自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了多类型的异常现象,导致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无法形成花粉粒,从而产生雄性不育。
  • 卫文星, 张红, 路风银, 卫双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31个芝麻品种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遗传距离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1个品种可分为14类,在类群间(D2≥12.50)组配组合是有效的,类群内组配不利于遗传多样性和优良变异材料的选育。地理远缘品种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品种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
  • 云月, 胡道芬, 刘敏, 刘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品种(系)花药在W142培养基(改进的W14培养基)上获得了较高的出愈率,但不同基因型之间仍存在着显着的差异。用Pharmacia公司PhastSystem电泳仪对不同基因型小麦花药及其愈伤组织蛋白质进行等电聚焦电泳(IEF)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观察到不同基因型花药蛋白质之间存在着差异,并且初步认为这种蛋白质差异与出愈率有相关性。不同基因型花药愈伤组织之间观察不到明显的带型区别,但它们和花药比较,却明显有新蛋白质的产生,这可能与出愈过程生化变化有关。
  • 董克勤, 诸德辉, 赵昌平, 郭晓维, 李鸿祥, 吴晓琴, 常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穗型、中间型和多穗型品种具有各自不同的穗、粒、重间的协调平衡关系。以高产为目标,最适穗容量平衡点呈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营养生长基础对群体穗粒重的效应为多穗型>大穗型>中间型。穗粒数的增加是提高穗粒重的有效途径,增加小穗数/穗对高结实率品种有效,减少不孕小穗数/穗对环境敏感型品种效应显着。
  • 张维强, 沈秀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下降,耐旱性较强品种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小于中等耐旱品种;开花期下降幅度大于小穗分化期;光合速率下降幅度与水分胁迫强度成正相关。复水后光合速率恢复程度亦与品种耐旱性、生育期及胁迫强度有关。
  • 李晓芝, 周人纲, 樊志和, 王占武, 韩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了粒用苋幼苗在高温锻炼过程中叶片可溶性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同功酶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叶片细胞膜耐热性的关系。发现叶片膜蛋白在高温下的高稳定性可能是粒用苋耐热的原因之一;SOD在热锻炼过程中对维持膜蛋白的稳定,提高膜的耐热性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 刘明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低温、干旱锻炼和外喷ABA对黄瓜幼苗的生理影响,初步探讨交叉适应现象的机理。结果表明,三种处理均提高了黄瓜幼苗的抗冷性和脱落酸(ABA)含量,体内ABA含量与幼苗抗冷力呈极显着正相关。低温锻炼不仅提高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且出现了一条新的同工酶带。这条酶带是在处理前细胞内已存在的mRNA上翻译而来。在锻炼过程中喷施5FU和DDTC均降低了幼苗处理的效果。低温、干旱锻炼不但影响了体内激素的平衡,提高了细胞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而且也使控制代谢的酶系统发生了相应改变。
  • 张力栓, 冯社章, 刘承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改进半叶法测定鸭梨不同部位叶片和不同枝类叶片不同时期的光合速率。结果表明,9年生密植鸭梨外围新梢叶和短枝叶的光合速率分别为16.73~33.73和13.56~25.74mgCO2dm-2h-1,内膛短枝叶的光合速率为4.55~9.90mgCO2dm-2h-1.5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两年连续测定表明,盛果期大树外围新梢叶的光合速率高于外围短枝叶。短枝叶的光合速率在5月份呈现最高值,6月份及以后有所降低,至8月底下降幅度不显着。
  • 赤国彤, 张雪松, 张丽岩, 乔桂霞, 郭爱国, 朱之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的鉴定分别于苗期和成株期进行,苗期主要通过其产孢量、产孢指数、菌落密度、孢子堆特点的观察和记录来筛选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结果筛选出4个品种,分别为豫麦16、唐麦4号、Knox62和平阳27.成株期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的鉴定,以不同时期的病情指数为自变量(x),以接种区和保护区千粒重的比例为依变量(y),进行相关性测定,利用相关系数(r)最大时的回归式y=100.5781-0.3745x,来筛选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在千粒重减产不超过5%时,筛选出鲁麦13号、豫麦16、平阳27、唐麦4号和Knox62为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另外,农艺性状和病情发展的速度也作为筛选慢发性抗白粉病品种的指标。
  • 张宗江, 周钟信, 刘艳军, 江倩云, 尤明, 刘国民, 米景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二元Ti载体系统,用农杆菌(A.tumefaciens)与子叶外植体共培养,进行黄瓜花叶病毒壳蛋白(CMVcp)基因转化三个辣椒品种的工作。经过抗卡那霉素的筛选和再生培养,得到转基因株。转基因株叶的切片在含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表现明显的抗性。经过对后代植株的DNA和RNA分子杂交以及蛋白质ELISA检测表明转基因株后代染色体上带有CMVcp基因,后者在叶片中表达出CMVcp.经过对表达植株叶面接种CMV病毒,表现出明显的抗CMV病毒的性能。
  • 路虹, 石宝才, 牛玉志, 张芝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解剖、观察、记录烟蚜茧蜂(AghidiusgifuensisAshmead)与菜蚜茧蜂(Diaeretiellarapae(M'Intosh)各个虫态、接蜂至形成僵蚜和接蜂到出蜂的发育历期,依据有效积温法则,计算出两种蚜茧蜂各上态及世代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由此推算出在北京地区烟蚜茧蜂常年平均发生17代,最多19代;菜蚜茧蜂平均17代,最多18代,最少16代。
  • 任国兰, 时向阳, 郑铁民, 孔黎黎, 董西良, 黄文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7~1989年连续3年观察了雪松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分离培养出致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分生孢子形态,鉴定为柳杉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Cryptomeriae(Cooke)Sun.]该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25~30℃,相对湿度为98%~100%.pH值为4~6.在10%雪松汁液中萌发率最高。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查彼氏、麦芽糖上生长较好,在甘露糖、黄豆培养基上生长一般,在乳糖上生长差。
  • 蔡煜东, 许伟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土壤类型分析、识别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对黑龙江省松花江地区的土壤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容错能力强,识别速度快的优点,可望成为土壤分类工作的有效的辅助手段。
  • 郑克宽, 樊明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于1989~1990年在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结果表明,春小麦根系随根带深度加深而增加。浅根区无灌水根系发达是对土壤水分亏缺的适应性表现,深根区根系更发达,为春小麦丰产奠定了物质基础。灌水条件下氮磷在植株体内含量高,无灌水条件下钾在茎内含量高,春小麦的养分含量和全吸收量有随根带深度增加而增多的趋势,吸收氮钾多,磷次之。生育前期氮磷钾分配在茎叶多,生育后期氮磷在子实、钾在茎内分配比率大。春小麦的产量有随根带深度加深而增加的趋势,浅根区集中施肥,喷灌后春小麦增产13.9%~16.0%,深根区加深耕层增产57.8%~29.5%.在浅根区实施喷灌或加深土壤耕层,集中施肥,以氮钾肥为主,促进根系发达,增强吸肥能力,是提高旱作区春小麦产量的主要途径。
  • 张桂兰, 孙克刚, 李贵宝, 王英, 吕爱英, 乔文学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对豫南砂姜黑土区影响小麦高产的氮、磷、有机肥的用量进行两年定位试验,建立了小麦产量函数模型;通过模型解析选优,确定了每公顷产量>6000kg、>6750kg、>7500kg及最大经济效益的施肥组合方案;明确了模型因素效应顺序(氮>有机肥>磷肥)和高产与施肥的关系,以及各肥料产量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效应。
  • 周军, 杨荣泉, 陈海军, 黄德明, 徐秋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提出冬小麦水肥增产耦合效益的田间试验设计、试验统计分析、水肥因子增产耦合效应和最佳水肥投入经济性分析等,突出了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优化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 卜万锁, 段泽敏, 司祥麟, 李润临, 陈铁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果园调查研究表明,覆盖可以显著减少土壤蒸发,维持较高的土壤水分含量,并使得土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发生改变,在冷凉的环境条件下,长期覆盖使得翌年苹果树生长发育延迟,生长量减少。
  • 杨松, 陈强, 刘俊林, 杨文彬, 李彦, 陆正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粮、粮、豆立体多熟种植超吨粮田生产中,玉米地上1~4节茎粗、棒三叶、穗位以上叶面积、棒三叶和穗位以上叶质重、株型和穗型指数等15个性状因子与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这15个性状均与其穗粒数和穗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其中计算了第4节茎粗、穗位叶、穗位以上叶面积、穗位以上叶质重和穗型指数扩大单位量级后的增产效果。与此同时,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穗粒数和穗粒重的逐步回归模式,其间二者共同性状因子是第4节茎粗、棒三叶面积、穗位以上叶质重和穗型指数,可视为二式的主导制约因子。
  • 王文科, 陈冠春, 王笑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暴发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死亡率63.51%的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IBD病毒(IBDV)901株。经检测,901株是一株IBDV超强毒株,可使31日龄健康雏鸡71.4%死亡,10日龄SPF鸡胚和30日龄SPF雏鸡100%死亡。死亡鸡再现了自然暴发IBD的典型病变。
  • 刘国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辽地区精养鲤池塘浮游植物生物量为23.6~53.8mg/L,以绿藻门绿球藻目中的栅藻、绿球藻、小球藻、空星藻属等常见种类数量最多,占总生物量的43%;隐藻门、裸藻门中的一些种类亦具一定数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37%.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量的均值为402.6kg/hm2·d,每年可提供1553.4kg/hm2的鲢鳙产量。
  • 研究简报

  • 张凤兰, 徐家炳, 飞弹键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大白菜结球期,由于气候干旱,土坡缺钙,盐分过高或施肥不当,浇水不匀等原因,经常发生干烧心病。叶球心叶边缘组织坏死是其主要特征。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