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论文

  • 祁忠占, 宋玖雪, 彭永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0个水稻栽培种和10个陆稻栽培种的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和陆稻根系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含量、POD和COD同工酶都有较明显的差异,陆稻根系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水稻的含量,陆稻的POD同工酶谱带数虽少于水稻,但苗期和分蘖期酶谱带总面积却高于水稻。在不同发育时期,陆稻中POD同工酶谱型变化较水稻稳定。陆稻根系中COD同工酶谱带数多于水稻,但苗期和分蘖期大部分COD同工酶的相对酶活性低于水稻,陆稻根系发育过程中,在开花期尚能检测到COD7酶带。与水稻相比,陆稻根系发育过程中COD同工酶谱型的变化较小。
  • 张敬贤, 李俊明, 崔四平, 魏建昆, 张海明, 耿庆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4℃低温处理玉米白交系幼苗二天发现细胞保护酶活性和胞质质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抗冷力弱的自交系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原生质层透性亦降低,但膜脂过氧化水平显著增高;抗冷力强的自交系细胞保护酶活性增高,膜脂过氧化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原生质层透性和和滞度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表明保护酶活性和胞质质量与玉米抗冷性密切相关。
  • 王振英, 彭永康, 陈力军, 李东明, 胡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0~4℃低温处理华兰氏甜瓜幼苗后,生长受抑,并在低温处理至第8天死亡;低温对扁豆幼苗生长虽也有明显影响,但幼苗生长尚未停止,只是变慢,在低温处理第24天死亡。检测华兰氏和扁豆幼苗期三种组织内ATPasc、COD和POD同工酶发现,华兰氏幼苗组织中三种酶的同工酶均产生变化,而扁豆中只有POD有谱带减少或活性变弱的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华兰氏和扁豆两种作物幼苗生长受抑与其组织内同工酶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 刘卫群, 韩锦峰, 彭文博, 林秋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外源多胺对在低温胁迫下甜瓜幼苗体内DNA、RNA、可溶性蛋白质、超氧物歧化酶(SOD)及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多胺处理的甜瓜幼苗在低温(2±;1℃)下处理10h后,RNA和DNA含量明显增多,蛋白质的图谱发生显著变化,SOD活性增强,细胞膜的破损渗漏较少,尤以0.4mmol的腐胺处理最为显著。多胺与核酸的相互作用调节了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与膜的相互作用增强了机体的抗冷性。
  • 蔡宏玉, 张晓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分析了不同血统和化性的九个品种的家蚕(Bombyxmori)血淋巴酯酶同工酶(EST)。结果表明,所有的品种五龄盛食期幼虫都呈现相似的酶谱,可区分为四个区带(ESTⅠ、Ⅱ、Ⅲ和Ⅳ),共出现18条带,带的数目和酶活强度随品种而异。在五个品种中的Ⅲ-3及四个品种中的Ⅱ-2出现了伴性现象,Ⅲ-3伴随雄性、Ⅱ-2伴随雌性出现。
  • 任明全, 徐向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淮南片主产麦区广泛种植和新近育成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对籽粒灌浆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及最大灌浆速度均与百粒重、籽粒体积和籽粒最大体积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籽粒灌浆持续期仅与饱满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百粒重无显著相关。供试品种的籽粒平均灌浆速度和最大灌浆速度,均以郑州853、陕农7859为最快,灌浆持续期最短,属晚花基因型品种;冀麦5418和徐州21的灌浆持续期最长,属早花基因型品种。还探讨了黄淮麦区南片小麦籽粒灌浆模式。
  • 周人纲, 樊志和, 李晓芝, 王占武, 韩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电解质渗漏量的变化研究了冬小麦细胞膜的耐热性。耐热性的程度用50℃下热致死时间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幼苗在34℃下锻炼3天可获得最大耐热性。在20℃/15℃(日/夜)生长条件下。耐热品种与热敏感品种之间耐热性无明显差异,它们在50℃下热致死时间为8~26Min。在34℃下锻炼3天后,耐热品种的耐热性明显地高于热敏感品种,耐热品种的50℃热致死时间为87~110min,而热敏感品种为35~55min。
  • 牛自勉, 房耀仁, 许月明, 陆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越冬期间不同处理苹果枝条内源脱落酸和赤霉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越冬前期包膜和露地枝条皮层的脱落酸含量高,2月20日开始迅速下降,包膜枝条下降快,3月5日至4月5日显著低于露地枝条(P<0.05);②包膜枝条营养芽内源脱落酸1月20日达1.47×;10-3mg·;g-1高峰值,在其后15d中脱落酸含量迅速下降,3月5日至4月5日维持低而稳定的水平;③越冬期间两个处理营养芽内源赤霉素呈上升趋势,包膜枝条上升快,其含量始终高于露地枝条,分别于2月5日和3月20日出现明显高峰,包膜枝条4月5日显著高于露地枝条(P<0.01)。
  • 毛荣锋, 黄述祖, 张天佑, 魏一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效用函数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技术,对农作物多目标育种中亲本选择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以玉米为例,建立了多目标育种综合选择函数,对1990年华北春玉米区试品种的16个自交系进行了例证分析。结果表明,由综合选择函数值排序前6位自交系参于组配的新品种,区试产量均高于对照农大60,这充分说明了育种选择函数的有效性。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容易,能够把育种学家的知识、经验与系统工程学的定量分析法有机结合,是选择指数、典型相关等多元统计方法所不及的新的作物育种选择方法,对提高作物育种的相对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田锡箴, 林玉霞, 兰开龙, 赵廷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10个不同类型小黑麦品种(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减数分裂行为与群体整齐度(以杂株率表示)、结实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小黑麦减数分裂行为异常现象较为普遍,出现频率为9.3%~59.0%;非主体Ⅱ价体花粉母细胞频率与杂株率、结实率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关系密切;不规则的非整倍体频率与杂株率、结实率无显著相关关系;杂株率与结实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非主体Ⅱ价体频率可以作为检验品种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在育种实践中,对结实率这项农艺性状的选择,具有关键作用。
  • 李团银, 李三棉, 仪治本, 柳青山, 赵素萍, 高儒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人工控制授粉和田间自然鉴定等方法,对6个中晚熟不育系和6个早熟不育系进行了配合力、柱头生活力和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鉴定。结果表明,中晚熟不育系中V4A的一般配合力、柱头生活力、育性、熟期、对丝黑穗病的抗性等综合农艺性状表现最好;早熟不育系中1105A的一般配合力、穗长、千粒重、育性等性状表现较佳。这两个不育系可在我国高粱春播中晚熟区和早熟区加以利用。
  • 张泽民, 贾长柱, 屈光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玉米和紫苜蓿的五个双列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稳定材料进行两种配合力的研究中,除个别性状外。其余各性状均表现GCA(一般配合力)×;环境互作大于SCA(特殊配合力)×;环境互作而SCA的SSs/(SSs+SSsc)×;100比值小于GCA的SSg/(ssg+SSgc)×;100,说明在不同环境中GCA较SCA稳定。但两种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同相应主效的比值表现出SCA大于GCA的趋势。放在不同环境中应着重测定GCA,而在特定环境中则不能忽视SCA的测定。GCA与环境的工作主要是不同环境中方差值的变化所致,其本质则是生态因素对性状影响的差异。
  • 黄德明, 徐建铭, 徐秋明, 刘素华, 张廷顺, 张义民, 谭宝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京郊大同肥力水平土壤上,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小麦增产量最高,其增量在中、高肥力试验点上大于低肥力试验点。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时的增产作用是它们各自增产效应之和,它们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在高肥力土壤上甚至有负的交互效应,即配台施用时的增产量小于分施时各自增产量之和。根据肥料试验,本文提出了京郊不同肥力水平土壤上小麦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量,并发现在低肥力土壤上随着有机肥的施用,化肥氮的用量增加,化肥磷用量可减少;在高肥力土壤上随有机肥的施用,化肥氮用量减少,化肥磷用量增加;在中等肥力土壤上配合有机肥的施用,氮磷化肥用量均个应减少,应略为增加。
  • 张文英, 张庆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主要生育期N、P2O5吸收积累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光合产物积累及产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前期光合产物积累随N、P2O5吸收积累的增加而呈直线或曲线增加,但过多的N积累对开花后光合产物积累及籽粒产技的提高均产生不利影响;确定了小麦不同生育阶段N、P2O5吸收积累的适宜指标和范围,并根据N、P施肥与小麦N、P2O5吸收积累的关系明确了小麦N、P2O5吸收积累主要与氮磷施肥有关,据此提出了保持小麦生育过程中适宜氮磷营养的施肥调控技术措施。
  • 柳家荣, 屠礼传, 徐如强, 郑永战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520份种质资源进行两年田间诱发鉴定查明,芝麻的耐涝性与基因型和根系活力有密切关系。野生种高度耐涝;栽培种中的部分改良品种(系)及来源于高湿地区和低洼易涝地带的部分农家品种也表现高度耐涝,反映出不同的遗传背景。从现阶段育种目标需要出发,提供豫芝1号、河南1号、宜阳白等16个高度耐涝的优良品种和种质资源。研究结果还表明,体现根系活力的伤流量和根群量是评价芝麻耐涝性的重要生物指标。
  • 董合忠, 焦改丽, 陈志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诱导棉花下胚轴切段形成愈伤组织需要外源2,4-D,加入激动素(KT)可以增进2,4-D的效果。愈伤组织形成胚性细胞和胚性细胞团的过程需要2,4-D和KT的共同作用。KT可以促进胚性细胞团分化出胚状体,加入2,4-D则会降低KT的效果。采用2,4-D(0.05mg/L)+KT(0.1mg/L)诱导愈伤组织,60天后转移到无激素的液体培养基上振荡培养,得到了大量的胚状体。
  • 李岩, 刘凡, 曹鸣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普通小白菜、乌塌菜和菜三个小白菜变种的12个基因型进行了游离小孢子培养试验。从供体母株上选取2~4mm长的花蕾,机械分离小孢子并将其置于含NAA0.5mg/L、6BA0.05mg/L和蔗糖13%的NLN82液体培养基中薄层培养,先在33℃下暗培养24h,后移至25℃下继续暗培养,2周后有9个基因型形成球形期至子叶期胚。将成熟的小孢子胚移至B5无激素琼脂培养基上,继续发育为植株。
  • 李明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萝卜链格孢(Alternaria raphani)为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本文据国内采集的标本对其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对照其它十字花科黑斑病对该菌重新进行了描述。
  • 焦琮, 路炳声, 史步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显示,康氏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i)以菌丝缠绕、博贴等形式寄生于病例菌的菌丝上,吸取其营养,并产生抑菌物质,致使病茵丝的断裂,原生质凝固,直至死亡。大田小区实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部表明,康氏木霉可有效防治棉立枯病(Rhizoclonia solani)等土传病害,降低其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 张成和, 刘爱国, 罗畔池, 张晓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91年在保定、承德、唐山三个不同生态区设统一病圃,对1342份玉米材料进行了5886份次的玉米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青枯病、矮花叶病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玉米粗缩病的病区自然发病鉴定。鉴定出抗5~6种玉米病害的自交系82份,占鉴定自交系的8.4%,杂交种102份,占鉴定杂交种的27.8%。玉米自交系53,冀35,承191,2094,5003等,杂交种烟单14,丹玉13,冀承单5号、掖单2号等既抗玉米大、小斑病,又抗3种以上其它玉米病害。通过对杂交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多抗性鉴定看出,只有从多抗玉米自交系中才能选育出多抗玉米杂交种。
  • 孔建, 申效诚, 张桂芬, 王文夕, 祝洪海, 刘庆元, 张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农药“农抗120”对枯萎病的作用方式,认为以浸种和灌根方法使药剂进入植物体,可显著降低枯萎病的发病率,并据此研究了防治瓜、菜枯萎病的关键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提出了对果树腐烂病、作物叶部病害等不同类型病害的防治策略和技术。
  • 乔春贵, 胡奇, 赵建伟, 单利民, 王福军, 张凤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Wade多元回归模型曾用于高粱和向日蔡苗情评鉴。但由于这种方法尚未经试验单独检验,所以,本研究旨在通过田间试验验怔并进一步改进该模型。结果表明,预则籽粒产量与实测籽粒产量之间非常吻合,说明山苗情不宜预测籽粒产量损失的回归分析法可靠。晚出苗植株比早出苗植株对产量的贡献小,即使在稀植条件下也是如此。断条超过2m以上显著减产。目前,正研究确定苗情是否适宜和是否需要补种的简单方法。
  • 研究简报

  • 王立新, 苏青, 苏瑞苹, 郭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早衰严重影响籽粒灌浆。在育种过程中,早衰严重的组合将被淘汰,但由于早衰发生在灌浆后期,安排试验时难以事先剔除早衰的组合。为了减少田间设计的盲性,我们对人工培养的幼苗进行生化分析,找到了预测玉米杂交组合早衰程度的方法。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