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0年, 第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90-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福耀, 李继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表明,A1型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1与核内两对隐性不育基因ms1ms1 ms2ms2共同控制.A2型雄性不育性是由细胞质不育基因S2与核内一对隐性不育基因ms2ms2共同控制.相对的显性恢复基因MS1MS1 MS2MS2是独立遗传的,不存在累加效应,两对显性基因都与S1存在互作关系,只要有其中一对就可实现对A1细胞质不育系的恢复.A2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则只有MS2MS2基因才能恢复.MS1MS1基因在A2细胞质遗传背景下失去了显性恢复作用,成为S2的非互作基因.雄性不育的核质互作具有普遍性和对应性,保持系则具有多样性.
  • 崔绍平, 孙世珍, 徐有, 郑积德, 李洪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国内外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玉米br-2基因的致矮特性,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和选择,使抗病、抗倒、窄叶片等许多优良基因与br-2基因很好地结合,克服了原br-2基因型矮生自交系节间短、叶宽重叠密集、雌雄不协调、授粉不良等一系列缺点,育成了一批具有应用价值的优良矮生系和冀单20号等矮生杂交种,在单基因矮生特性运用于玉米育种研究上取得了进展.
  • 崔党群, 范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群体密度对提型杂种小麦产量性状及其杂种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性状在密度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单株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籽粒产量与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平均穗粒数和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高于高密度;千粒重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杂种优势形成中的直接作用是低密度低于高密度;通过对杂种小麦产量及杂种优势标准化联立方程组求解和对产量回归方程求导的方法,确定了杂种小麦的适宜密度范围为每亩8.5~13万株,最后提出了适当降低杂种小麦密度应采取的栽培措施.
  • 兰巨生, 胡福顺, 张景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田间测定农作物抗旱性所使用的胁迫敏感指数(1-Yd/Yp)/(1-∑Yd/∑Yp)是所谓抗旱系数Yd/Yp的变型,二者相关系数r=-1.因此,前者并没有改进后者的缺陷.作者以30个冬小麦为材料,经过两年试验,提出了作物抗旱指数的概念,其表达式:品种旱地产量×抗旱系数/供试品种旱地平均产量,使抗旱生理指标的抗旱系数与农艺指标品种旱地产量得到较好的结合,更适合育种工作者应用.
  • 薛青武, 陈培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离体气干使小麦叶片很快遭受水分胁迫,叶片不产生渗透调节作用,水势和膨压降低较快,从而使叶片净光合率(Pn)、气孔导度(Gs)和叶肉CO2导度(G’m)迅速降低;土壤干旱下,叶片水势降低较缓慢,并产生不同程度的渗透调节作用,使膨压得到部分维持,Pn、Gs和Gm’降低幅度减小.两种方式干旱胁迫下,陕合六号叶片持水力和渗透调节大于郑引一号,Pn、Gs和G’m都明显高于郑引一号.因此,陕合六号小麦有较强的耐旱性.
  • 蒋有绎, 周枫, 孟祥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不同剂量的γ射线辐射处理由番茄叶片诱导的愈伤组织,然后把愈伤组织接到含有早疫病菌毒素及不含有毒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结果表明,γ射线对番茄愈伤组织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3000rad剂量就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毒素对愈伤组织生长的抑制作用也极为明显,因此在筛选抗病突变体的研究工作中,可以用毒素作为选择压力
  • 武兰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抗冷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在4~5℃低温处理 0、24、48、72小时后,三叶期幼苗叶片各细胞器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抗冷自交系各细胞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凝胶电泳有新蛋白质带出现;抗冷自交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不显著,仅有细胞质部分出现一条新带.蛋白酶活性在低温处理初期降低,24小时后升高,且不抗冷自交系比抗冷自交系升高的速度快.试验证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是鉴定植物抗冷性的重要指标,并发现有新蛋白质的适应谱带,是抗冷蛋白研究的重要基础.
  • 宛公展, 张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使用太平洋286点海水温度资料,对我国粮食总产及其地理分布进行多时效的动态监测.为了能一次预报出整个的产量场,首先对初始场作自然正交展开,提取前P个主成分进行海温网格点的复相关计算,用以筛选因子组建预报方程.预报模式采用时效可任意指定的动态链接式,它可以通过海温这个“窗口”,实现对全国粮食总产前景的连续监测.
  • 李东辉, 王天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育苗移栽的栽培方式(栽谷)是农民的创造.栽谷由于育苗旱生,移栽断根,湿栽旱管,地下部和地上部形成旱生结构,根系分支增多,根层增加,活力增强,致使个体后期叶面积加大8.6~19.3%,厚度增加10~60%,改善了冠层结构,提高了群体的光能利用率与干物质积累,增产34~48%.
  • 翁莉萍, 寥辉, 邢金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缺钙营养液中加入La3+ 、Ce3+,对黄瓜、白菜的生长产生有利影响,缺钙症状减轻,鲜重、株高、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均比缺钙培养有所提高.La3+、Ce3+可抑制根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升高.缺钙处理数天后,补加La3+、Ce3+也可减缓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升高.这些生理作用与Ca2+的作用相类似.
  • 郭富常, 加藤彻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土佐狮子尖椒”品种为试材,对环状剥皮的作用进行探讨.经环状剥皮处理后,早期产量比对照增加29.4~52.6%;果实的干物质占有率也比对照有所增加,而根系的发育情况和直径大于1毫米的粗根数目均低于对照.叶面积指数、净光合率及相对生长率在进行环状剥皮后也低于对照.
  • 王永蕙, 李保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于1987、1988两年,利用红外CO2气体分析仪研究了不同枣树品种的光合特性.枣树的光补偿点为400~1200Lx,光饱和点为30~43KLx,光合速率为6~16mgCO2·dm-2·h-1,品种间差异显著.枣树光合速率的年变化、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中午有明显的“午休”现象.
  • 张绍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红星苹果树在年周期内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变动很大,不同砧穗组合也有一定差异.矮化中间砧树叶片、果实和发育枝内多数营养元素含量高于乔砧树.红星苹果产量与叶内氮、磷的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叶内钾的含量呈负相关.文中还讨论了营养元素在器官间存在的相关性.
  • 孙善澄, 赵怀生, 杨亚凡, 张秦凤, 薛秀庄, 周广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4、中5是用经过连续3年系统选育的天蓝偃麦草作父本,地理远缘的小麦品种克强与南大2419杂交的F5后代材料作母本,通过两者杂交,并采取延长生育法等技术克服F1不育性,经过连续9年选育而成.对小麦黄矮病高抗,对条、叶、秆三种锈病的多种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至高抗,还具有高蛋白(含量17.08%、17.13%);高赖氨酸(含量为0.483%、0.50%)等特点,是人工合成的优异的小麦多抗、优质资源.用中4、中5与普通小麦杂交,已成功地将抗黄矮病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育成陕麦8007、陕麦8124、忻4070、忻4079、中1001等品种(系).
  • 尚衍重, 郝俊贞, 袁秀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内蒙古各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栅锈菌标本近400号,经鉴定共有4个菌种:胡杨栅锈菌(Melampsora pruinosea Tranz.),山杨栅锈菌(M.laricis Hart.),落叶松杨栅锈菌(M.larici-populina Kleb.)和白杨栅锈菌(Al.aecidioidesPlowr.).寄主有90余个分类单位,包括种、变种和杂交种(不包括品系).
  • 李荣禧, 王东升, 李巧荣, 张晓芹, 李书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花卉真菌新病害48种,其中寄主新记录11种,国内寄主植物新分布36种,新种1个.
  • 徐筠, 王源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描记了亚洲玉米螟及石河子玉米螟幼虫的形态学.比较两种玉米螟幼虫的毛序没有重要的差别.若干形态学特征是不稳定的.前胸盾上XDa感觉孔的发育状况是唯一可用的特征.本文还评论了若干关于螟蛾科近缘种幼虫鉴别的研究.
  • 张立峰, 尹英华, 赵金福, 张克芬, 肖凤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稀点雪灯蛾在北京郊区每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食性杂,寄主范围广泛,主要为害粮食、大豆、蔬菜、果树等作物.通过灯诱越冬代成虫数量的多少,可以预测当年发生的严重程度.
  • 井玉波, 任东植, 刘广瑞, 郭贵明, 李青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红吸浆虫在土内有4种虫态,其分布以中层(7~13厘米)最多,下层(13~20厘米)次之,上层(0~7厘米)最少,20~38厘米仍有虫口分布.幼虫以上层为最多,中层次之、下层最少;圆茧以中,下层最多,上层很少;长茧及蛹以上层为最多,中、下层较少.成虫发生迟早及持续时间长短的关键因素是3~5月的降雨量,其中以4月下旬降雨最为重要.4月下旬降雨多,则成虫发生早,持续时间长,成虫发生盛期与小麦抽穗期相吻合的机会多,小麦受害重.在小麦抽穗前施一次长效农药封闭地面,可杀死不断上升地面的幼虫和蛹,阻止成虫羽化.
  • 冯家瑞, 管翠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秆(180cm)千斤红为受体,矮秆(75c)粒息B为供体,采用花粉匀浆方法将粒息B的矮秆性状快速导入千斤红中,使后代出现矮秆的千斤红植株.花粉匀浆缓冲液分别用0.1M的NaH2PO4与Na2HPO4配制(pH7.2),使用前加入0.25M的蔗糖.开花时将粒息B的花粉放入研磨器中,加入约二倍于花粉的花粉匀浆缓冲液进行研磨,使花粉粒完全破碎.用毛笔沾取花粉匀浆涂抹千斤红的柱头后,再授千斤红的花粉.1985年1月在海南岛共处理5株千斤红,每株去雄200朵花,共收1000粒种于.同年春天在所内按穗行播种.结果H1(第1代)出现了13株矮秆的千斤红,变异率为1.3%.成熟后因1株早衰死亡,实收12个单穗.同时播种了千斤红×粒息B的F1作为对照.
  • 吴孔明, 刘孝纯, 秦夏卿, 娄国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87年测定了河南省12个产棉县、市棉田朱砂叶螨对当前主要杀螨剂的抗性水平和多种农药对抗性叶螨的毒力水平.结果显示,朱砂叶螨已对三氯杀螨醇和氧化乐果产生抗性,各棉区基本处于抗性上升阶段.其中对三氯杀螨醇的抗性相对倍数较高,LC50和LC95值分别是相对敏感品系的1.72~8.26和3.47~17.67倍.从抗性品系对23种农药的感受性看出,朱砂叶螨已形成对硫磷高抗品系,抗性倍数达466.8倍;对磷胺、久效磷等也表现较高的抗性,但对甲氰菊酯、PP321、克螨特等尚未产生明显抗性,三环锡、Nissorun、毒死蜱、来福灵等有较好的杀若螨作用,对卵的抑制作用以Nissorun为最强,其次为浏阳霉素和杀虫脒.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