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0年, 第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0-03-28
      

    论文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汪永钦, 陈运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南省黄淮平原冬小麦分蘖消长的一般规律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用白天平均温度积温(∑Tid)作生物学时间,代替自然天文时间,通过对本区冬小麦分蘖动态与气候生态关系的研究,黄淮平原冬小麦分蘖成穗随气温、土壤湿度等气候生态环境而变化的规律是:(1)最高群体以前:f=ym/(1+ea-b∑Tid·fs·fa-fm (∑Tid<tg)(2)最高群体以后:f=(ym-(ym/(1+e-(a-b∑tid)-1))·fS·fM-fm (∑Tid≥tg)
  • 邹道谦, 申书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通过详细观察四倍体番茄自交受精过程及胚胎发育,对四倍体番茄稔性低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得到以下结果:(1)四倍体自交时,花粉萌发率低,花粉管生长较慢且不整齐;(2)受精前,四倍体有个别胶囊结构外观异常的胚珠,但这不是导致受精胚珠率低的主要原因;(3)四倍体自交时,受精正常,只是受精时间略迟,有花粉管进入的胚珠数明显比二倍体自交的低;(4)受精胚珠能正常发育成饱满种子.分析表明,四倍体番茄稔性低的主要原因是胚珠受精率低.本文还对受精率低及导致低稔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 高宝贞, 朱通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4~1989年在河北昌黎、抚宁、青龙、秦皇岛市郊区的潮土、褐土、棕壤上,进行了盆栽、保护地、露地等不同栽培条件下,叶面喷施钛对番茄的影响的研究.通过对番茄种子萌发、幼苗和根系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改善等方面测定,证实了钛可增加番茄的生理活性,有利植株生长和结实,明确了番茄施钛的技术组合.现简报如下:1.钛对番茄植株生长的作用 不同浓度的钛溶液(钛与Vc螯合物)浸泡番茄种子对胚根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以10~20ppm钛溶液的效果最佳,经钛溶液浸泡后,胚根长度比对照增加48~49%;施用10~20ppm的钛溶液可使幼苗株高增加24~28%,叶展增加47~51%,并使幼苗主根加粗,根的长度和总根量均有明显增加.
  • 论文

  • 邢金铭, 樊廷玉, 王秀玲, 郭世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研究了La3+、Ce3+和Ca2+对马铃薯菌株的超微结构影响.结果表明,在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细胞壁的结构整体上,证实Ca2+为必不可缺少的元素,而La3+或Ce3+则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有代替Ca2+的作用.
  • 李宏潮, 胡道芬, 王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10多个小麦品种的种子为材料,研究了影响成熟胚培养效果的几个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基因型是重要的影响因子,引起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和一次成苗率等性状的明显差异.培养基的成份也起着重要作用,2,4-D是必需的生长素,使用浓度的范围较大,但浓度太高会降低愈伤组织的生长速度,并明显抑制器官分化;0.5~1毫克/升的NAA和GA3与0.5~1毫克/升2,4-D配合作用对培养有益,一次成苗率较高,同样浓度的ABA仅对根分化有促进作用;培养基中蔗糖浓度在3~7%有助于愈伤组织生长.另一个影响因子是愈伤组织的继代时间长度,短时间继代培养(不超过一年)能改善愈伤组织的质量并加快其增殖,超过一年的长时间继代培养虽不影响愈伤组织的增长速率,但使绿苗分化率剧烈下降,白苗分化率上升.通过筛选适宜的基因型和调节培养基中的激素,亦获得了较高的绿苗分化频率.
  • 王培, 裴翠娟, 陈玉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研究了四个小麦品种不同长度的幼穗及幼穗不同穗段离体培养的效应.结果:(1)取长为0.1厘米、0.3厘米的幼穗全穗、或穗长为0.5厘米的幼穗上段或下段、或穗长为1.0厘米的幼穗上、中、下三段离体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均达100%;取穗长为2厘米的幼穗上、中、下段离体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34%、80%和94%;取穗长为3厘米的幼穗上、中、下段离体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14%、38%和58%.(2)用长1厘米以上和长0.1厘米的幼穗高体培养,其愈伤组织主要是分化根;将长0.3~0.5厘米的幼穗愈伤组织直接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植株分化率为78.8%
  • 白栋才, 李志成, 韩成, 杨文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一元二次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套灌区当前的主栽品种春小麦永良4号.在采用两种主要播种工具,两种行距及不同播量下所产生的农田生态效应和产量结果,进行了综合研究,组建了复合优化模型.研究表明,在水肥、品种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种肥分层播种机10厘米行距较15厘米行距和卫立耧10厘米行距更合理地调节了小麦单株营养面积,使个体生长健壮,群体发展合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是实现河套灌区200万亩小麦再上新台阶的有效途径之一.
  • 黄东印, 林作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了冬小麦28个品种(系)(31个样品)的面粉品质特性,并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品种的面条加工品质进行了仪器和官能两种方法评价,对小麦品质与面条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干面条断裂强度与面粉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受面筋强度的强烈影响.煮面韧性与面团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而煮面的外观评价与面团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面团软化度是煮面品质优劣的较好指标.改良小麦品种面条加工品质的关键是提高蛋白质和面筋的质量.
  • 王树森, 邓根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地膜覆盖后土壤水分平衡的变化特点,建立了地膜覆盖前后农田土壤湿度变化的模拟方程.系统阐述了地膜覆盖土壤水分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规律.指出了地膜因子、气象因子及植物因子等在土壤水分效应形成中的作用,为地膜覆盖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唐予迪, 陈钢, 章自高, 马宗斌, 周玲妹, 林同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6~1988年对棉花叶芽和花芽(混合芽)化学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叶芽含有17种氨基酸,6种糖,2种生物碱.1种有机酸;花芽含有11种氨基酸,8种糖,2种生物碱,2种有机酸.叶芽中各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均比花芽高,而花芽中氨基酸总量及糖的总量均比叶芽高.据分析结果,在调控腋芽分化时,应控制叶芽中氨基酸的种类,使之减少与金属离子的配合,进而提高花芽体内作为营养成份的无机元素的含量.
  • 冯利平, 刘德章, 韩学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裂区设计田间试验资料基础上,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大田自然条件下影响棉花生育的关键气候生态因子及其作用方式.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棉花生育进程的首要生态因子,日照时数和水分因子的影响次之.在三叶期以前主要受土壤温度因子的影响,三叶期以后则主要受日均气温的影响;在花铃期日照时数为主导因子.且极端温度也是影响棉花生育进程的重要因子.建立了主要生育阶段的数学模型,出苗期为:D1=1/0.1755-0.0122X1-0.0035X2或D1=62.34/X1-12.49出苗后各生育阶段为:Di=bi+sum from j=1(b1X1),
  • 赵同寅, 郑爱宁, 石萍, 阎继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马铃薯的块茎增长期亩施20克多效唑(有效成分),可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22.8%,净光合强度提高56.7%,还能抑制地上部的营养生长,促进光合产物向块茎分配,使经济系数提高66.7%,大薯块显著增多,从而提高了产量和商品性.
  • 云兴福, 林维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后屋面散射光(包括一部分直射光)对黄瓜生长有很大的影响.与对照相比,处理平均单株叶面积增加8.07%,叶面积系数增加7.81%,叶绿素a+b增加15.54%;定植后70天株高、茎粗和展开叶片数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定植后两个月的根、茎、叶干重分别增加36.89%、46.37%和50.00%,产量提高21.16%.
  • 崔洋, 刘克明, 魏建昆, 张召铎, 刘植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致病真菌T、C与O三个生理小种孢子和菌丝的表面结构,发现在生理小种间,孢子、菌丝的大小,表面形态结构,产孢量等存在着某些差异.
  • 安志信, 孙德岭, 闻凤英, 吕玉平, 鞠珮华, 苏幼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菜干烧心病是缺钙性生理病害,自1970年以来在我国北方大白菜产区危害日趋严重.此项研究的重点是从“心叶补钙”入手探索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从结球始期应用0.7%有水氯化钙附加50ppm萘乙酸进行“心叶补钙”.经8年连续试验,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采用常规分析和45Ca示踪试验的方法,证实了萘乙酸对钙素的吸收和运转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改进大白菜干烧心病的防治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志荣, 王子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白菜抗源“8407”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选育的高抗芜菁花叶病毒(TuMV)的抗源材料.1985年经国家专家组验收为国家大白菜抗源.1987年鉴定,“8407”对全国十个省市19个TuMV分离物中的17个表现免疫,两个有轻微症状,因此被确认为我国大白菜对TuMV垂直抗性最好的抗源材料.该材料是1978至1983年从青麻叶系统内蒙古长炮弹品种,经连续6代自交选育而成.在逐年自交的同时,进行了亲和指数和配合力的测定.1983年用“8407”抗源和另一自交系,育成高抗TuMV兼抗霜霉病和软腐病的多抗型“8361”新品种.
  • 张赞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河南紫斑牡丹的核型、Ag-NORs和Giemsa C带带型.核型为2n=2x=10=6m+2sm+2st;C带所显示的端(T)带和Ag-NORs的数目和位置相同.作者认为,紫斑牡丹染色体的T带,实际上应为N带(NOR带);常规染色显示的所谓随体,实际上是端部NORs.
  • 赵大振, 穆绍信, 王朝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将栽培料大量堆制,并控制适宜堆湿、堆温、翻堆和时间,诱使料中杂菌由休眠的孢子体转变为营养生长体,降低杂菌细胞对高温的忍耐力,再行一次短时常压灭菌,把料内杂菌一次杀灭.这样将灭菌过程分为诱发与杀灭二个阶段,这就构成了一种新的栽培料灭菌法——堆制诱发灭菌法.用之于生产,是解决目前平菇发菌阶段杂菌污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 乔忠, 詹丽娥, 史振心, 宁官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经硫酸铵沉淀、高速离心并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NS—1小鼠骨髓瘤细胞触合,共获11株阳性杂交瘤细胞.经3次克隆化和ELISA检测,筛选出3个(1B1、5D6、6D8)能持续分泌抗IBD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细胞上清液的ELISA效价为1B1,3.2×10-2;5D6,6.4×10-2;6D8,3.2×10-2.腹水效价为1B1,1.6×10-5;5D6,8×10-4;6D8,4×10-3.3株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分别为105(1B1),97(5D6),85(6D8).它们所产生的单抗皆为IgG1,所对抗的抗原决定簇不相同.3株McAb皆有沉淀特性.利用间接ELISA抑制试验,在诊断中进行了应用.
  • 邱家祥, 张中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供试真两性畸形猪表型雌性,有不规则的雌性情期.该猪为38,XX/XY嵌合体.X染色质阳性率30.66%.左侧阴囊内为卵睾,卵巢表面有发育成熟的滤泡,睾九曲细精管内无精子,Leydig细胞被结缔组织替代;右侧卵睾隐于腹腔内,睾丸曲细精管缺如,Leydig细胞增多,卵巢发育良好.在发情周期中雌激素(E)和睾酮(T)呈规律性波动.在连续5周的血样分析中,血浆T含量高出雌性对照一倍,与雄性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E含量与雌雄对照差异均极显著(P<0.01).给予LH负荷后,血浆T2小时达峰值,是注射前的近5倍;第3小时降至基础值.本研究通过对真两性畸形猪卵巢的发生和性染色体嵌合型以及性激素和副性器官分化的分析,探讨了性别畸形发病机理的部分问题.
  • 陈培红, 周蛟, 姜国华, 徐伟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日龄雏鸡接种鸡马立克氏病二价疫苗(SB-1+HVT)3000PFU,而后18日龄攻以MDBJ-1血毒.定期剖杀三例并观察大体或显微MD组织病变.直至98日龄,在鸡内脏和外周神经等组织中始终可见到网状细胞或淋巴细胞的轻度增生.二价疫苗与HVT冻干苗、SB-1单价苗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眼观病变及组织淋巴细胞增生的出现,病灶范围和病变程度,经二价疫苗免疫的鸡较其他免疫鸡表现轻微.通常二价疫苗仅仅产生长期的轻度非致瘤性组织病理变化.
  • 陈禩栩, 姜立纲, 王凤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蜂乐1号烟剂是一种最近研制成功的新型杀蜂螨药剂,其有效成分为溴螨酯.经室内外试验结果,对蜂螨有较强杀伤力,对蜜蜂十分安全.烟剂中的溴螨醋对雅氏大蜂螨的LC50为0.26克/米3,LC95为2.92克/米3 对蜜蜂则分别为71.45克/米3和218.70克/米3,二者分别相差274.8倍和74.9倍.一平箱蜂群一次用含0.45克有效成分的药,对蜂体上大蜂螨的防除效果平均93%以上.对蜂群每隔5天施药一次,经3次施药后蜂群状况正常.在施药3次后对所取蜜样进行检测,其中溴螨酯的残留量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所规定的参考限量.该烟剂适于在蜂箱外施药,比目前国内一般的开箱施药方法提高工效15倍以上,更适用于许多过去不便用药的场合.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