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5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5-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树森, 李红平, 张志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81年至1984年对1516份谷子品种资源材料(其中本地材料755份,外地材料761份)进行了黑穗病签定工作.菌源为张家口坝下沙岭子和赤城县的混合菌种.采用病菌孢与湿种子混合滚拌饱和的方法按种.
  • 樊慕贞, 田存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菜黑斑病[Alternara brassicae(Berkeley)Boll.].过去在河北省仅点片发生,危害不大,但近几年来在秋白菜上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据1982—1983年调查,田间盛发期发病率高达90—100%,病情指数为50—75,一般受害田减产20%,重病田可达40—60%.严重影响白菜生产和冬季贮存.该病害的为害程度因年份、地块,播种期、品种的不同而异,特别是秋末气温偏高、多雨的年份为害更甚.也有人认为白菜黑斑病的发生与植株体内营养成分有关,尤其与糖的含量有关.为了了解该病的发生情况和防治途径, 1982一1983年我们对该病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对病害与糖分关系作丁初步研究,简报如下.
  • 庄步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各国家蚕实用的杂交品种,其亲本原种均以中国、日本、欧洲三大地理种作材料,组合成杂交一代种用于生产,利用杂交优势以获得高产优质.我国除了饲养多化性蚕品种的少数地区外,目前大都由一个中国系统杂交固定的中国原种和另一个由日本系统杂交固定的日本原种组合成的杂交一代种, 供广大农村饲养.杂交方式有二元、三元、四元等多种.
  • 王洛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68年以来曾先后从外地引进树种,在围场县碑亭子大队进行试验.经过选优汰劣,保留了26个杨树品种,考察结果,认为黑青杨派间杂交系美×黑龙江77,是优中之最.它兼有美杨干壮枝健、冠大叶茂、生长快的特点,和黑龙江杨适生能力和抗逆性强的特点.碑亭子位于围场县城南二十公里,属坝下山地,海拔817米,年平均气温4.6℃,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31.4℃,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25天,平均年降雨量450mm.
  • 蒙建儒, 张蕴华, 于丽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桃红颈天牛 Aromia bnugii Fald 属鞘翘目天牛科.是为害桃、杏等核果类果树的重要害虫.在我省发生普遍而严重.我们从1981—1984年对其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防治方法进行了试验示范,效果较好.
  • 安英杰, 李爱婷, 安永福, 梁克成, 刘荣昌, 赵玉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省有奶山羊30余万只,每年可产公羔15万多只,除留少数作种用外,其余均在当年屠宰供肉用.为了解尿素饲喂奶山羊当年羯羔的经济效益,于一九八三年在行唐县进行了试验.
  • 侯凌生, 刘维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式验在沧州农研所试验田进行.以食用型品种三道眉和油用型品种罗马尼亚52为供试材料.在管状花开放的当天,每个品种各选同天开花、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五个标准花盘做上标志,以第三天开放的管状花(四至七轮)为取样范围,于开花授精后三天进行第一次取样夕以后每隔三天取样一次,直到成熟.每次每个花盘各取20粒,每个品种共取样本100粒,立即带到室内剥仁,分别称其皮壳、籽仁鲜重,然后置烘箱内,在40—60℃范围内烘至恒重.冷却后,称皮壳,籽仁干重.
  • 黄森坤, 苏若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于1983年在沧州农研所进行.设五个处理:1、花芽分化期浇水;2、现蕾期浇水;3、开花期浇水;4、花芽分化、现蕾、开花期各浇一水;5、全生育期不浇水(对照).小区面积0.06亩,两次重复.供试品种:派列多维克.
  • 田长叶, 李英, 扬才, 温启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莜麦是粮草兼用作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山西以及河北坝上高寒地区,面积约1,500万亩.品种间杂交是莜麦育种的主要手段之一.研究品种间杂交株高的遗传规律,对选育粮草兼用品种的亲本选配有指导意义.为此,对品种间杂交 F1、F2株高的分离表现进行了调查研究.
  • 高世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14—16年生枣树为供试材料,于1983~1984年在西白庙、小张庄和南拔于村枣园进行了不同时期、不同浓度、不同次数以及不同品种喷施三十烷醇的试验.
  • 王树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预测式的建立:棉铃虫是棉花最主要的害虫,适时准确的做好棉铃虫预测预报是搞好棉铃虫防治工作的前提.
  • 颜金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螟在坝上地区一年发生二代,以二代幼虫入土越冬.但坝上地区历年二代幼虫很少发生或越冬率较低,而翌年成虫却大量发生.通过三年系统调查,初步认为越冬代成虫和一代成虫主要是以外地迁入为主.
  • 赵文臣, 焦惠生, 张淑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灭幼脲是一类昆虫几丁质合成酶抑制剂(Chitinsyntheses inhibitor),是一类苯甲酰苯脲衍生物.据报导,该药在美国、西德、法国等国家近年来用于防治棉铃虫、玉米螟、果树森林害虫,均有良好的防效.尤其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残效长,对多种天敌安全和具有优良的环境特征等优点,引起了国内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应用该药防治菜青虫的资料尚未见报导.1984年我们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和示范试验,以期肯定药效,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 杨彦杰, 张汉富, 张恒星, 高景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螟赤眼蜂 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是寄生玉米螟的优势蜂种,占玉米田总蜂量的85%.为摸清蜂群消长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其越冬寄主和转主寄主情况,1980—1983年我们在青县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
  • 莫菊皋, 么慧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7216”杀虫菌是一种毒力很强的细菌性杀虫剂.属产晶体毒素的好气性芽孢杆菌.是从感病的棉铃虫尸体分离得到的,具有苏云金杆菌的典型形态和特征.“7216”主要用于防治蔬菜、果树等鳞翅目害虫,其杀虫毒理主要是胃毒作用,害吞食后,破坏害虫肠道,使害虫前吐后泻,以致死亡.但对脉翅目、鞘翅目等益虫安全无.试验于1980年至82年进行.菌药由天津军粮城微生物农药实验厂提供,每克菌粉含活孢子100亿.
  • 孙士英, 吕泽勋, 黄冠辉, 高延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省围场的落叶松林,近两年落叶松尺蠖大暴发,83年发生面积约五十万亩,84年近十万亩,在尺蠖种群中发现 NPV 流行,自然发生范围很广,据84年十三个不同地点调查,幼虫种群均见 NPV 流行病,发病率为0.46—95%.
  • 俞履圻, 刘燕方, 丁鹤山, 韩宝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种子贮藏技术的研究》本刊7卷1期已作报道.到1984年,种子已贮藏二十年,第四次发芽试验结果,仍有31.74%的种子发芽率保持在80%以上.这种贮藏方法,设备简单,容易掌握,可供参考.
  • 宁守铭, 姚振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和京、津一带,地处我国冬小麦种植的北部边缘,由于冬冷春寒,气候多变,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冻害发生.建国三十五年来,有十二个冻害年,大体是三年一遇.一般年份越冬死苗常占10-15%.近八年出现过四次重冻害年和一次轻冻年.1957、1961、1968、1977、1980五个重冻害年份,北京市的小麦单产分别比上一年减产46.3 %、32.6%、36.2%、32.1%、36.5 %;河北省减产在三、四成之间, 有的社队甚至大面积毁种.北方小麦生产的主要灾害有冻、旱、锈病、干热风, 冻害居首位,常因冻害而大量死苗.因此弄清小麦越冬死苗的原因,采取防冻栽培技术措施,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是增产稳产的重要环节.
  • 王培, 陈玉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花药培养法,仅一个世代就可获得纯系,而且选择效率高,为快速培育小麦新品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97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北京市作物所已选育出花培的小麦新品种.我所自1974年以来开展此项研究,培育出了一个抗旱耐瘠的冬小麦新品种,1984年秋播面积约一万亩.
  • 李春芳, 张维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辐射育种是作物育种有效途径之一.但辐射育种按育种家的要求尚感突变率低,如何增加突变频率,扩大突变谱,已成为国内外辐射育种工作者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国内外育种工作者开展了辐照杂合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育成了一批新品种.从遗传上分析,有性杂交所获得的遗传变异,主要是基因重组,不是基因本身发生质的变化.而辐射诱变最大的特点是能诱发基因突变,辫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和细胞质突变`叶绿体、线粒体等).其中最本质的是基因突邻是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 也称点突变, 因而能创造出自料界所没有的新类型和新性状.为寻找增加辐射诱变的突变频率.扩大其突变谱的途径,我们开展了钴60辐照冬小麦杂合材料的研究, 揭示了杂交加辐射和杂交不辐射的某些差异,选拔了一些高代材料.
  • 赵连成, 冯福庆, 王占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玉米杂交制种过程中,常因劳力不足或遇不良天气等,造成去雄不及时、不彻底影响制种质量,导致减产,甚至制种失败.一九七○年以前,美国、苏联、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采用“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不育化制种,后因小斑病“T”生理小种的暴发,造成严重减产,而失败.后来经过对三十多种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试验研究, 选育出对大小斑病抗性较好的“C 型不育系”.目前我国已引进“MO17 ”“FR37” 和N28 等“C型不育系”开始了“C 型不育的转育夕和小面积生产示范.雄性不育系在玉米制种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免去繁重的人工去雄工作,而且保证了种子质量, 给玉米制种开拓了新途径.一九七八年我们开始进行玉米C型雄性不育系利用的研究, 包括不育系的选育和转育;育性测定, 恢复系的选育以及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和生理指标等.到一九八二年已经把黄早四自交系转育成“C 型不育系”.一九八三年开始了京早七号不育化制种和繁种.一九八四年利用C 型黄早四不育系配制京早七号杂交种230余亩.繁殖黄早四不育系13.5亩.同时对C 型黄早四不育系在其它组合上的应用也进行了研究.
  • 叶福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普通燕麦 A.Sativa L.与裸燕麦(又名莜麦)A.nuda L.的花稍分羽毛状与空壳状花稍两种,分别指不孕小穗与不孕小花.据1978—80年调查,我国皮、裸燕麦品种资源的羽毛状花稍率分别为11.06±6.51(0.00—36.98)%(n=631)与8.87±6.92(0.00—45.74)%(n=484).另据1981—82年调查,裸燕麦的空壳状花稍率高达21.37 (3.5-46.2 )%( n=17).因此花稍是燕麦生产上存在主要问题之一, 一般减产20-30%以上.据美国威斯康星州调查,燕麦的羽毛状花稍率高达56.54(45.0-75.0)%(n=39) , 减产27.9(4.0-47.6)%.国外关于燕麦花稍blast的研究,自C.V.Selhorst(1900)发表论文夕迄今已有80多年历史,他们侧重于皮燕麦羽毛状花稍成因的探讨,而且偏重于外因(营养状况、干旱、高温、低温与光强度等因索)的研究.国内关于裸燕麦花稍的研究也存在类似的趋势.据此,本文拟从内因角度—皮、裸燕麦品种资源对花稍的抗性上迸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 王焕如, 袁景顺, 赤国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组和兄弟单位在小麦品种抗叶锈性测定中,发现有若干品种的抗叶锈性较好,不少育种单位用作抗锈亲本,我组并用这些品种中的5个品种——洛夫林10(Lovrin10)(罗),洛夫林13(Lovrin 13)(罗),山前麦(2)(苏),阿芙乐尔(芬)和高加索(3)(苏)作鉴定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
  • 朱之堉, 阚玉文, 王蕊枝, 冯祖寿, 王琳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新疆和北京、河北的小麦叶锈菌群体对新疆和中国农科院原子能所和新疆的小麦品种(系)交互接种测定毒力频率值.试验结果表明,感病材料对两地的小麦叶锈菌群体所测得的毒力频率值差异不明显,都为高值.而高抗和中抗材料所测得的毒力频率值表明新疆的叶锈菌群体的毒力高于北京、河北.本试验也鉴定了新疆和北京、河北叶锈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在新疆的小麦叶锈菌群体中,洛10类群(对洛夫林10有毒力的类型)的出现频率相当高,占所测标样的44%,而北京、河北的仅占10%.这就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即新疆的小麦品种感病的较多,是否与新疆的小麦叶锈菌的毒力较强和洛10类群占的比例较高有关为此我们建议,在小麦抗锈性测定中,最好用当地的叶锈菌群体来测当地的小麦品种(系)和拟采用的抗源,将对抗锈育种提供更直接和有用的信息和依据.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新疆的小麦叶锈菌与北京、河北的叶锈菌在毒性方面的差异,从而为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抗病育种,应采用当地的叶锈菌群体来测定当地的小麦品种(系)提供理论依据.
  • 杜文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棉苗根病发生普遍,据在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区调查,发病率一般为50—100%,许多地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对保苗和培育壮苗有很大影响.
  • 严乐思, 刘国镕, 张小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近年因小麦骨干品种多不抗病和水肥条件不断改善促使白粉病蔓延流行,已成为全国性病害,估计常年发生面积已达6000万亩,流行的频率巳超过条锈病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于当前骨干品种多不抗病因而增加了对化学防治的需求.
  • 张慧, 贾佩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河北省对小地老虎能否在本地越冬,进行了大量调查,未发现越冬虫源.七十年代初沧州农业研究所在渤海湾沿岸调查蛴螬越冬,也未查到过小地老虎越冬虫源.1678年沧州农研所组织人员赴鲁、苏、皖小地老虎重发区进行虫源考也未发现小地老虎越冬虫源.
  • 任春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稀点雪灯蛾 SPiIosoma urticae(Esper)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为害玉米、大豆、绿豆、棉花、甘薯、蓖麻、芝麻、向日葵、小麦、高粱、谷、黍、白菜、甜椒、茄子、西红柿、桃、李、柳、榆、泡桐、紫穗槐等.
  • 田绍义, 张春普, 李正春, 高世金, 李英, 李振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因杂草危害减产总值达204亿美元.据我国1973年调查估计,全国每年有三亿亩农田遭受较严重的草害,减产粮油150亿斤、棉花1000万担左右.张家口地区坝上地广人稀,耕作管理粗放,往往造成大面积草荒,甚至毁种绝收.
  • 李金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木橑(黄连木)种子小蜂 Eurytoma plo-tnirovi Nikoiskaya 是木橑树的主要害虫,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木橑产区均遭危害,轻则减产,重则绝收.
  • 姜惠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杨派树种在林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改良白杨树种,育出产量更高的品系,1972年以来进行了白杨派种间杂交白杨派与黑杨派间杂交,并从杂种中选育出741、303、103,106四个优良无性系原株,由原株繁殖无性系茁木.经初步品种试验,四个无性系表现优良.本文拟对杂种无性系试验进行初步分析.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