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4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4-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秦武发, 毕桓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省太行山区总面积占全省的63.6%,农耕地1,100万亩,其中冬小麦播种510万亩,是这里主要粮食作物。由于自然降水少,水利条件差,土壤瘠薄,过去在技术工作中又忽视山区低产麦田,所以这里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综合治理开发山区,逐步由"以农为主"过渡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必须迅速提高小麦单产,改变产量低不稳状况夕以便在总产不断提高粮食自给有余基础上,逐步调整作物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
  • 曹文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夏播小麦是利用夏季自然降水播种适宜的春性小发品种,使小麦生长在有雨的季节,以满足小麦萌发出苗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要;小麦后期灌浆时,又使小麦处于凉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小麦夏播是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一项耕作改制措施,也是旱作农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 王焕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受河北省科委委托由张家口地区科委组织的全国夏播小麦观摩交流会,于1984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在涿县召开。观察了该县马圈村(海拔1,170公尺)和高庄村(海拔1,410公尺)的夏播小麦。会后又去了蔚县的麻田岭村平梁顶(海拔1,780公尺)和千树(海拔1,600公尺)以及阳原县良种场(海拔900公尺),观察了夏播小麦。
  • 刘洪岭, 黎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卅多年来,我所先后育成小麦品种(系)三十多个,加上兄弟单位选育出的新品种经过推广,使我省小麦生产先后进行了三次品种大更换,基本上实行了良种化,为我省小麦生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 王芝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卅五年来,河北水稻生产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干旱缺水斗争,曾有过曲折起伏。1983年全省稻田面积249万亩,平均单产667斤。稻田面积最大的1957年曾达353.8万亩,比1949的70.2万亩,扩大5倍。单产最高的1980年为763斤,比1949年的136.8斤(包括旱稻和淀稻在内),增长4.8倍。在正常情况下,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种稻技术的提高,水稻面积和产量是上升趋势。即使在三年(81-83年)连续干旱少雨情况下,水稻生产规模还是比较稳定的。引滦入津后,河北水量减少十亿方以上,稻田用水出现短缺现象。传统育秧移栽方法,用水量大,已不能适应,采取合理节约用水种稻技术就成为当务之急。
  • 冯家瑞, 王红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0年我所由辽宁农科院引入三个高粱新不育系——TX622A,TX623A,TX624A。经三年试验鉴定,经济性状皆显著优于3197A不育系。为了尽快应用于生产,1983年我们在所内进行了配合力研究,以明确6A系统不育系的配合力及其应用价值,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代3197A提供依据。
  • 李承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肥力是决定土壤生产力的基础条件。土壤有机质是衡量和反映土壤肥力的主要指标。本文试就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转化及其调控途径与措施进行初步探讨。土壤有机质的重要作用(一)土壤有机质普遍偏低的河北平原,同一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少对土壤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
  • 刘贺昌, 秦兰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七星瓢虫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国内应用瓢虫治蚜,多采用人工助迁办法。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不能增加瓢虫数量,只是简单地将自然发生的天敌集中在一定的田块内;二是瓢虫的自然增殖速率慢,特别是在早春气候不适、越冬瓢虫少时,更难达到及时控制为害的目的。关于用人工代饲料大批饲养,国内外有不少单位进行研究,但尚未见成功的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人工控制七星瓢虫休眠期防蚜的试验研究,目的是探索一条大批饲养瓢虫的方法,应用于生物防治。
  • 郝德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化学肥料问世,使作物秸秆,绿肥、饼肥等其它类型肥料在增产和培肥土壤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一般的概念,认为化肥速效增产,但连年施用,会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结构变坏,肥力降低,施肥的增产效果下降。也有人认为在瘠薄低产的土地上施用化肥,增多了作物的生物产量,收获后遗留大量的枯根败叶,可以培肥土壤,即所谓“以无机促有机”,但尚缺乏试验资料作为佐证。秸秆。绿肥、饼肥。化肥是我国肥料的四大类型,什么是合理的配合模式,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有待探索明确。为此我们进行了五年定位试验,旨在提出四大类型肥料的最佳配合模式,谋求作物增产与培肥土壤双重效果,实现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
  • 凌朝文, 徐显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盐碱地造林,不仅有造林技术和树种选择问题,还存在着适应盐碱地造林的苗木供应问题。为了探讨不同来源的种苗在盐碱地造林的效果,我们于1960年春采用盐碱地和非盐碱地培育的美杨和旱柳种条,在盐碱地进行扦插繁殖的种源试验。结果证明,来源于非盐碱地的种条为高,而且中盐碱地培育的种条也优于轻盐碱地培育的种条。
  • 阮寿康, 方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此项研究是在1983—1984年进行的。我们用六个不同的条锈病菌培养物分别接种四十个小麦品种(系),根据结合体的侵染型谱,我们将这些品种(系)划分为十三个组,共鉴别出十一个相对基因对;其中五个结合体的表型为ITO;试验的结果显示,用少数组合可能将已查知的五个高效1h基因转育到一个品种材料中去。
  • 朱之堉, 王焕如, 王蕊枝, 阚玉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冬小麦室和河北农大植保系小麦叶锈病研究室协作进行小麦品种抗叶锈性测定的研究已经多年。过去沿用由鉴别寄主鉴定出的叶锈菌的优势小种和有潜在危险的洛10类群对供试小麦材料在温室苗期进行多小种测定,和在大田用混合菌种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测定,为抗叶锈育种提供情报。但小麦叶锈菌的群体组成是士分复杂的。赵兰波等对小麦叶锈菌与小种致病异质性进行了研究,证明用有限的鉴别寄主所鉴定为同一的小种,其致病力可以不同。袁景顺进行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研究指出,用叶锈菌全国统一鉴别寄主鉴定出的小种60白勺83个菌株,用5个对叶锈菌能抵抗的抗源代替原鉴别寄主中与生产无关的寄主来重新进行鉴定,则小种60的不同菌株可以被区分为12个小种。说明统一鉴别寄主的鉴别作用和它们的有用性的局限性。邓福友、汪宜董对小麦叶锈菌进行群体分析,一从已被鉴定为叶3小种中随机选择25个夏抱子堆,经繁殖后分别进行鉴定,一个小种句一以进一步区分出15个小种。
  • 何广达, 王祖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矮花叶病自1963年在美国首次报道之后,在世界各地主要玉米产区都已列为一个重要病害。我国自1968年河南省新乡地区辉县一带大发生之后,已逐步扩展到全国各主要玉米产区,先后有北京、天津、河北、甘肃、山东、山西等省市报道该病发生情况,最近在广东省崖县也有发现。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蔬菜学会第一届全体会员大会暨第六届年会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五日至十八日在保定召开。出席大会的共一百五十五人。大会邀请浙江农业大学李曙轩教授、山东农业大学蒋先明教授、北京农业大学陆子豪教授、湖南农学院李曙湘教授、南京农学院李洪渐教授、李士军讲师、西南农学院林冠伯教授作了专题报告。各位教授介绍了国内外蔬菜科研和生产的动态和先进经验,并对我省蔬菜科研和产、供、销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 王德安, 孙洗, 南留柱, 李晓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引言侧沟茧蜂Micro plitis SP.是鳞翅目夜蛾科中一些主要害虫的低龄幼虫寄生蜂,而棉铃虫是其最主要的寄主。我们曾进行连续四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生物学特性观察,明确了该蜂是一种理想的棉铃虫天敌优势种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棉铃虫的当代危害,并具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易于人工繁殖等许多优良特性。鉴于我国目前在天敌昆虫的刊用方面,尚缺少理想的直接抑制棉铃虫低龄幼虫的生防手段,为此,进一步开发利用棉铃虫侧沟茧蜂这一宝贵的天敌资源,探讨该蜂的人工大量繁殖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杨幼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慢性子宫内膜炎,中兽医称之为"带下",为子宫粘膜的慢性炎症,是产畜常患的一种获得性不孕症。临床上发病率很高,常因此引起不孕或流产。
  • 谢庆平, 王志耕, 杨小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猪是重要家畜之一。猪寄生虫病为害猪只健康,造成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严重影响养猪业的发展。关于河北省的猪寄生蠕虫的调查研究工作,过去进行的很少,只见于零星的报道。为此,我们先就石家庄地区猪寄生蠕虫做初步调查,同时,对部分较常见的寄生蠕虫的感染率,也做了统计。
  • 童文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洋淀是我省著名的大型浅水淀泊,最大水深3—4米左右,多数水域深仅1—2米,淀底多黑色淤泥,水体平静,光照充足,十分有利于大型水生植物繁殖生长。水生植物是白洋淀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其中经济价值及使用价值很高的芦苇及其加工产品的收益,占淀区全部收入的85%。
  • 罗畔池, 刘克明, 刘爱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74年我们在保定我所农场进行玉米小斑病发病与产量损失试验,供试杂交种有感病品种保708,抗病品种群单105,按七级调查标准每级取病株20株进行测产。结果,与病情1级的相比,病情3级的减产5.0%,4级的减产19.1%,5级的减产42.8%。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