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2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05-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赵全志, 高桐梅, 李梦琴, 刘迎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条件下对6个糯稻品种的群体光合速率的动态变化及稻米品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糯稻群体光合速率随生育期的变化基本上为单峰曲线,在齐穗期达最大值,但不同类型品种间有差异。齐穗期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齐穗后26 d的群体光合速率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
  • 时晓伟, 王淑芬, 王继忠, 王辉, 贾永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晚熟小麦品种(系)为对照,对早熟高产小麦灌浆期干物质积累和子粒灌浆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熟、高产小麦品种在子粒灌浆期较多地利用了花前贮藏的营养物质,对同化物的利用较协调;灌浆高峰来得迟,高峰峰值高;高峰出现后,灌浆速率下降稍快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系),但在花后35 d内,灌浆速率仍显著高于中、晚熟类型小麦品种。
  • 逯明辉, 李晓明, 钱春桃, 陈劲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截头和长春密刺这两个低温发芽能力有显著差异的黄瓜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在种子发芽期间低温对水解酶(包括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低温种子发芽能力与水解酶的活性高低和水解酶活性高峰的出现有关,其中水解酶活性的高低起主导作用;长春密刺在低温发芽过程中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有突然上升的现象,可能有新的水解酶诱导合成,这可能是低温下长春密刺发芽能力高于北京截头的原因;低温处理早期脂肪酶活性受到抑制,而蛋白酶活性无此现象,说明脂肪酶比蛋白酶对低温更敏感。
  • 王思远, 崔喜艳, 陈展宇, 于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土培法,研究了pH值对烤烟叶片光合特性及体内保护酶活性。结果表明,生长初期,pH6.5~7.5处理的烟叶内叶绿素、光合速率都较高,旺长期达到高峰;土壤pH值与POD活性呈负相关,而SOD、CAT活性和MDA含量则是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成熟期,随土壤pH值的升高,CAT、POD、SOD活性增加;MDA含量则表现为,pH4.5~6.5处理的呈增加趋势,pH7.5~8.5处理的呈下降趋势,pH8.5处理的MDA含量最低。在成熟期各处理中,光合速率则以pH8.5最高。
  • 靳冬梅, 叶协锋, 刘国顺, 朱海滨, 赵春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采用漂浮育苗方式对K326包衣种子进行了不同浓度营养液对烤烟烟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设8个处理(以氮含量计算)0,50,75,100,125,150,175,200mg/L。结果表明,播种后30d和35d,随着营养液浓度的增加,烟苗的株高、叶数、一级侧根、二级侧根、根体积和干物质重依次增加;播种后45d和50d,在100~150mg/L范围内烟苗的各生物学性状表现较好。播种后46d,随营养液浓度的增加,NR活性逐渐下降,除此以外,在0~125mg/L范围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NR活性在整个苗期随营养液浓度的增加逐渐上升,超过125mg/L又呈下降趋势;INV活性在整个苗期都呈先降后增趋势,在150mg/L时活性最弱。
  • 周苏玫, 李磊, 尹钧, 何丽, 董文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粒型的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衰老过程中叶片的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后期叶片NR、PAL的活性呈下降趋势,但大粒型品种较小粒型品种下降速度慢;开花50d以后,大粒型品种AsA-POD的变化呈抛物线下降(Y=-0.0492X2+5.5791X-146.82);小粒型品种呈直线下降(Y=-0.553X+39.302)。MDA含量在开花后60~65d迅速上升,至成熟期,大粒型品种MDA含量较小粒型品种降低44.9%,百仁重、百果重平均分别增加46.8%、61.4%,产量提高33.2%。
  • 白文林, 尹荣焕, 赵素君, 曹亮, 罗光彬, 姜午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林甸鸡和大骨鸡的群体遗传结构,利用鸡基因组中5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林甸鸡和大骨鸡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同时探讨了林甸鸡和大骨鸡在国内几个地方鸡种中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其中ADL0146位点的等位基因数5个,为最少,而ADL0136和ADL0185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9个,为最多;5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6个。林甸鸡群体内比大骨鸡群体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林甸鸡和大骨鸡与边鸡、日照麻鸡及寿光鸡之间有比较密切的亲缘关系;而林甸鸡和大骨鸡与鲁西斗鸡的亲缘关系均较远。总体而言,该系统聚类结果与7个鸡种的分化与选育历史是一致的。
  • 金文林, 濮绍京, 赵波, 吴刚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主产区红小豆地方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335份、日本25份和韩国2份材料子粒色泽和出沙率进行了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红小豆粒色红度值(a*)平均为19.71,粒色偏灰暗,变幅为13.0~26.0;黄度值(b*)平均为9.58,变幅为5.2~16.8;亮度值(L*)平均为26.47,变幅为18.1~34.0;出沙率平均值为68.08%,变幅为61.90%~75.98%;地区间显示出明显差异。a*、b*、L*和出沙率4个性状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但粒色a*、b*和L*的广义遗传力值h2较高,出沙率的广义遗传力较低。筛选出红度值超过24.0的种质资源6份,筛选出亮度值超过30.0的种质资源16份,筛选出黄度值超过13.0的种质资源8份,筛选出出沙率高于73.5%资源8份。
  • 潘秀清, 武彦荣, 高秀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茄子是喜温作物,正常开花结果所需的温度为25~28℃,由于冬季棚室温度较低,最低温常在10℃左右,开花期间由于低温引起授粉受精不良,落花落果严重。
  • 蒋武生, 原玉香, 张晓伟, 耿建峰, 韩永平, 高睦枪, 栗根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对提高大白菜小孢子胚诱导和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4个大白菜品种(品系)在NLN-13液体培养基中有21个品种诱导出胚。各品种间小孢子胚产量差别极大,每花蕾产胚在0.1~14.66个之间。比较添加不同浓度蔗糖和激素的NLN培养基的培养效果,以NLN+13%蔗糖的效果较好。接种后,小孢子在33℃高温预处理24~48h,产胚量较高。B5+6-BA 0.2mg/L+3%蔗糖+1%琼脂培养基有利于小孢子胚长成植株。
  • 王振华, 刘文成, 张新, 张前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播种期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高淀粉玉米品种郑单21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河南夏播条件下,随着播种期的推迟,郑单21的产量逐渐下降,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降低,叶面积系数最大值、干物质积累量逐渐减小,生育进程加快,但6月15日以前播种差异不大;适宜生态条件为:全生育期积温2 596.2~2764.5℃,至2307.7℃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温度为23.2~24.0℃,至22.6℃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光照514.9~603.2h,至425.3h产量严重下降;全生育期日均光照为4.6~5.3h;至4.3h产量严重下降。
  • 梁小红, 仪治本, 赵威军, 崔贵梅, 孙毅, 崔丽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有7种类型,即A1,A2,A3,A4,A5,A6和9E。以A2/B2V4为材料,对A2类型的雄性不育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粱A2V4cMS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在前期Ⅰ至中期Ⅰ无任何异常现象,从后期Ⅰ开始,染色体行为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同源染色体在走向两极时出现滞后或部分不分离;或在后期Ⅱ姐妹染色体不分离造成细胞内染色体多倍化,以致形成两极染色体数目不等;在一个细胞内有几个染色体团或核;三分体及“T”型和直线型排列的四分体。所有这些异常现象最终导致减数分裂不能正常进行,不能发育正常的小孢子,因而造成雄性不育。
  • 叶华虎, 李福兵, 陈俊颖, 宋维平, 刘彦, 魏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不同获能诱导剂对山羊精子体外获能及受精能力的影响,优化山羊早期胚胎体外生产技术体系。山羊精子分别以不同浓度肝素I、A和EGS处理后,检查精子获能率、活力和体外存活时间,同时与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受精,观察不同获能处理对精子受精能力的影响。在培养液中添加5,10,20μg/mL肝素,都能促进精子获能,其中10μg/mL组的获能率达到55.6%,存活时间为18~19h;低于此浓度,获能率显著降低,高于此浓度,获能率升高不显著,但精子存活时间和活力明显下降。0.1,0.4,0.7μmol/L IA都能提高精子获能率,其中0.4和0.7μmol/L处理组精子获能率最高,分别为56.2%和53.6%,但两组中的精子活力和存活时间有明显差异。5%,10%和20%EGS都能提高精子活力,延长体外存活时间,但实验组的获能率最高不到20%。10%EGS获能组的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27.9%和18.6%,显著低于10μg/mL肝素和0.4μmol/L IA组,后两者的受精率相似,但IA组的卵裂率明显高于肝素组(52.0%VS 40.2%,P<0.05)。10μg/mL肝素和0.4μmol/L IA都可诱导山羊精子高水平获能,并获得较好的受精能力,但IA表现出更强的促卵裂发生效应。
  • 李慧敏, 赵凤梧, 刘冬成, 张爱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旱稻非糯性基因型远FH2-1(旱稻65×;长芒稗)为母本,高粱非糯性基因型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F2分离出糯性胚乳新性状。据群体1 712株调查,糯性植株为340株,非糯性植株为1372株。Χ2分析结果,该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互作影响,符合13:3抑制作用分离比例,不同于前人水稻糯性胚乳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
  • 李晓欣, 胡春胜, 张玉铭, 董文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监测玉米生长季前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及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玉米季硝态氮的淋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太行山前平原地区现有的灌溉施肥制度下,夏玉米生长季存在硝态氮的淋失,在每年施200,400,800kg/hm2处理下硝态氮的淋失量分别为2,16,50kg/hm2。玉米生长季的第一、第二次灌水对土体硝态氮的分布有重要的作用,使不同处理的硝态氮累积在40~160cm土层。
  • 韩玮, 聂俊华, 李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提高土壤中秸秆发酵效率的新途径,本试验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秸秆配施外源蛋白酶对土壤速效养分、有机质、pH值以及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种植期内,秸秆施酶处理土壤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都高于不施酶处理,小麦收获时,施酶处理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分别高出不施酶处理0.74~1.74mg/kg,0.53~1.33mg/kg,3.90~6.57mg/kg,0.07~0.13 g/kg;盆栽小麦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株高和干物质含量都比不施酶处理有所提高,子粒产量比对照提高19.84%~34.11%。可见,秸秆配施外源蛋白酶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并且促进后季作物生长。
  • 康云艳, 张春兰, 张雷, 柳李旺, 陈忠, 龚义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对出口青花菜产量与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混肥、精制有机肥和腐殖酸复混肥均能提高青花菜的产量和品质,效果以有机无机复混肥最显著,其次为精制有机肥和腐殖酸复混肥,单施氮肥对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影响。有机无机复混肥、精制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花球产量、花球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及PAL活性,降低了花球SOD活性。施加氮肥水平与花球中Vc含量呈负相关,与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氮与硼配施有明显的互作效应。
  • 高志, 徐阳春, 沈其荣, 沈兵, 王金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复混肥料中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2种土壤玉米苗期生长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黑土上,施用酰胺态氮为单一氮素形态的复混肥料时,玉米的出苗率明显下降;而用部分铵态氮替代酰胺态氮后制成的混合态氮和由铵态氮与硝态氮构成的复混肥对玉米的出苗率影响较小;不同氮素形态配比的复混肥对潮土上生长的玉米出苗影响较小,各处理的出苗率可达到90%以上。生长45d玉米苗的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在黑土上均以全酰胺态氮的配方最高,地上部干重较其他配方增加10%左右;而在潮土上则以铵态氮与硝态氮配方的效果最好,铵态氮和酰胺态氮混合的配方在2种土壤上均较差。玉米苗期的氮素累积量及氮肥利用率,在2种土壤上均以在复混肥料中含有适当比例硝-铵态氮的配方最高。
  • 武继承, 王志和, 何方, 杨稚娟, 薛毅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豫西丘陵旱作区不同技术措施对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技术措施对玉米生育性状、子粒产量、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利用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玉米产量增产1.92%~20.51%,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增产15.38%~20.51%;其次为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增产11.53%~14.10%。降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45~3.60kg/(mm.hm2),其中,以秸秆覆盖+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最好,提高2.70~3.60kg/(mm.hm2);说明合理的技术集成是提高降水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节水技术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同时,合理的秸秆覆盖可以提高土壤耕层的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否则将导致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的降低。
  • 王进忠, 王彦珺, 王锡锋, 张民照, 高遐虹, 孙淑玲, 周广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麝香百合叶片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根瘤农杆菌介导法将美洲商陆蛋白(PAP)基因和抗卡那霉素筛选基因以共转化的方式转入百合叶片愈伤组织中,然后在含有MS培养基中筛选愈伤组织并得到再生植株,在建立的农杆菌转化百合的遗传转化体系中,获得49株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表明PAP基因已经转移到有抗性愈伤组织再生出百合植株中。
  • 关军锋, 及华, 冯云霄, 李丽梅, 孙玉龙, 司建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套袋黄冠梨果皮褐斑病果酚类物质以及相关氧化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果实比较,褐斑严重的果皮和果肉中酚含量、POD和PPO活性较高,但SOD活性差异不显著;同时,果皮褐斑区域较正常区域酚含量、POD、PPO和SOD活性较高。正常果实表面喷洒1%CaCl2、0.1 mmol/L CPZ、0.1 mmol/L TFP、0.5 mmol/L SO和0.05mmol/L EB溶液后,均未对果皮酚类物质含量产生明显影响,仅EB诱发褐变,而CaCl2降低了PPO活性,SO、EB和TFP的作用相反,CPZ的作用较小。这说明,果皮发生褐变与PPO活性显著升高有密切关系,Ca2+-CaM系统和Ca2+-AT-Pase参与了褐变过程。
  • 杜立新, 冯书亮, 王容燕, 王金耀, 曹伟平, 林开春, 张用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拮抗BS-208菌株防治番茄灰霉病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在番茄苗上接种番茄灰霉病菌和拮抗枯草芽孢杆菌BS-208,测定PAL、SOD、POD和PPO的活性变化及MDA含量。结果表明,接种BS-208菌株发酵液处理48h后PAL、POD和PPO活性均升高,其中PAL和POD活性在处理后48h达到最大值,均为0.72,PPO活性在处理后96 h达到最大值,为4.5,这些酶活性的升高增强了番茄抵御病原菌侵入的能力;而MDA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变化,表明接种BS-208菌株后对番茄植株没有伤害。
  • 罗于洋, 李青丰, 金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和掌握柠条种子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于2003年采用田间与室内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柠条产区种子害虫防治指标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建立了中间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柠条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等3种柠条上柠条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neocaraganae(Liao))、柠条豆象(Kytorhinus immixtus Motschulsky)、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Treitschke))等3种种子害虫幼虫数与种子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模型:Y=-0.254X1-0.595X2+0.173X3+116.236;Y=-0.045X1+0.480X2-0.760X3+30.453;Y=0.04766X1+0.04374X2+0.01845X3+2.380;同时得出柠条锦鸡儿、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上种子害虫幼虫复合防治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为:2.34707=-0.04766X1-0.04374X2-0.01845X3;116.1461=0.254X1+0.595X2-0.173X3;30.3332=0.045X1-0.480X2+0.760X3
  • 乔玉梅, 刘永志, 谢甫绨, SaigaSuguru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酶分解法分析测定禾本科2个草种8个品种不同刈割时期的细胞组成成分含量,通过公式推算出干物质消化率和可消化养分总量,评价牧草品质。结果表明,意大利黑麦草各品种间可消化性无显著差异,但高Mg的Magnet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高于Tachiwase。高羊茅的高Mg品种Himag可消化性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而其他3个品种之间无显著差异。2个草种在10月份的可消化性高于其他刈割时期,意大利黑麦草7月的可消化性最低,高羊茅9月的可消化性最低。
  • 刘忠宽, 智健飞, 刘振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羊草(Leymus chinensis)、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群土壤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全氮、有机碳、净氮矿化速率和pH等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群土壤pH值和全N含量3个取样期均以羊草最高,其次为星毛委陵菜,小叶锦鸡儿种群最低。除冷蒿与木地肤种群间外,其他种群间土壤pH值和全N含量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羊草种群土壤无机N含量最高,其次依次为冷蒿种群、小叶锦鸡儿种群、木地肤种群和星毛委陵菜种群。各植物种群间土壤无机N含量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植物种群土壤微生物量氮(MBN)3个取样期均以小叶锦鸡儿最高,其次依次为羊草种群、冷蒿种群、木地肤种群和星毛委陵菜种群,各种群间差异显著(P<0.05)。3个培养期均以羊草种群土壤净氮矿化速率最高,其次依次为冷蒿、星毛委陵菜、木地肤和小叶锦鸡儿,各种群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0.05)。土壤净氮矿化速率与植物种群土壤pH、温度和C:N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P<0.05)。3个取样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小叶锦鸡儿种群最高,其次为羊草种群,星毛委陵菜种群最低。除冷蒿种群与木地肤种群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植物种群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变化特征说明,随着草地退化和灌丛化,土壤养分呈降低趋势,尤其是有效养分变化更加明显。
  • 徐明生, 王毕妮, 张富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羔羊皱胃酶的凝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胃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低于40℃酶稳定性较好,60℃处理10 min,酶活完全丧失。在乳pH5.5~7.5之间,随乳pH的增大而降低,当pH达到7.5时酶活近乎完全丧失;酶液在pH2.0~7.0之间处理20h后,酶活还保持稳定。Al3+,CA2+和Na+对皱胃酶有较强的促凝乳作用,K+,Mg2+,Mn2+,Fe3+无较明显的促进和抑制凝乳作用,而Cu2+和Zn2+有明显的抑制酶活的作用。并研究了底物浓度对酶活的影响,得出羔羊皱胃酶催化反应的米氏常数Km为1.893g/L。
  • 俎文芳, 刘国俭, 赵永波, 王广鹏, 常瑞丰, 陈冬玫, 张新忠, 刘宝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桃实生树成花的影响,我们于桃树花芽分化期,选择苯脲类细胞分裂素(KT30)、苄氨基嘌呤(BA)、玉米素(ZT)、多效唑(PP333)、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亚精胺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喷雾和点芽的方法,对2年生久保桃自然杂交实生树进行处理。结果表明,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mg/kg喷雾2次、多效唑1 000mg/kg点芽2次、多效唑2 000mg/kg喷雾1次和点芽2次、乙烯利500mg/kg喷雾2次、乙烯利1 000mg/kg点芽1次、烯效唑125mg/kg喷雾2次、烯效唑250mg/kg喷雾2次药剂处理对桃实生树的始花节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苯脲类细胞分裂素1mg/kg喷雾2次、多效唑1 000mg/kg喷雾2次、多效唑2 000mg/kg喷雾1次、烯效唑125mg/kg点芽1次、乙烯利1 000mg/kg点芽2次等处理对二次枝诱导成花的效果明显。
  • 赵艳华, 吴雅琴, 赵胜建, 郭紫娟, 程和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胚抢救技术做为培育无核葡萄品种的手段越来 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试验拟以二倍体和四倍体葡萄品种杂交胚珠为试材,研究影响胚抢救的因子,从而提高植株形成率,建立高效的胚抢救技术体系。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