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6年, 第1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96-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王子宁, 郭北海, 方仁, 孙敬三, 路铁刚, 刘辉, 王景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5个组合的小麦×玉米杂交后代中筛选出42个变异株系与其小麦亲本作比较,这些株系在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粒重、成熟期及抗病性等性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且这些变异是双向性的;从这些变异株系中筛选出了一些植株较矮、高抗白粉病、农艺性状好的株系,可以作为优良的育种亲本材料。证明小麦×玉米杂交途径在小麦单倍体育种、品种改良和提高育种效率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 肖建国, 蒋爱湘, 冯桂苓, 石斯发, 徐昕, 冯刚, 周之杭, 梁咏东, 尤文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施用化学杀雄剂后,对小麦花粉生活力、花药脯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花粉表面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津奥啉“使小麦花粉淀粉聚集能力极度降低,花粉染色率仅2.78%,花药重量降低65.5%;花药脯氨酸含量只相当于对照的61.2%;花粉表面及萌发孔等均发生畸形,从而导致小麦花粉败育。
  • 冯志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用49个普通小麦品种组成的样本群体,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辐射敏感性进行了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辐射敏感性呈连续性变异,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当λ步长足够小时,几乎找不到任何两个辐射敏感性相同的品种。随着λ步长的增大,辐射敏感性相近的品种便聚成一类。λ步长为0.02时,供试样本群体被分成24组。考虑到辐射诱变育种的实践,通过增大λ步长到0.18,样本群体辐射敏感性被分为5类,分别称之为极迟钝型、迟钝型、中间型、敏感型和极敏感型。
  • 王懿波, 陆利行,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赵锡璞, 程相文, 刘光华, 张守林, 常建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Reid类群系8112作母本,旅大红骨类群选系360选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玉米新杂交种--GS豫玉11号(90-1).该杂交种在1990~1991年河南省玉米区试中比对照种增产14.9%,居首位;在1992~1993年全国夏玉米区试中,晋、鲁、豫、皖、苏五省平均比对照掖单2号增产15.7%,居首位。在全国10多个省试验示范中,比对照种增产8.7%~47.5%,多居一、二位。群体叶面积变化为前快中稳后慢的曲线,植株氮代谢水平高,干物质积累快,总量大,分配合理,经济系数高。高抗多种病害,竖叶大穗,综合性状优良,品质好,中熟,适应性广,制种产量高,适合中等以上肥力地种植。
  • 赵永亮, 宋同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简述了化学诱变的发展简史。系统介绍了玉米化学诱变的特点,处理方法和效果,详细分析了玉米化学诱发突变在解决某些基本生物学问题中的价值和育种领域里的可能应用等。
  • 袁钧, 张铎, 刘巷禄, 郝秀忍, 王惠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发现并系统观察了棉花雄性不育材料晋A。通过镜检、自交、测交、回交、开放授粉和网罩试验表明,此材料不育性完全而稳定,陆地棉品种可作其完全保持系,海岛棉品种可使其育性恢复,是我国新发现的又一质核不育材料。其不育胞质来自陆地棉,但与其它胞质系不同。这一发现为棉花三系配套、实现产量上的突破提供了新的胞质基因源。
  • 陈占宽, 郅玉宝, 易明林, 王金兰, 梁秀银, 屠礼传, 傅荣昭, 曹光诚, 史艳红, 孙勇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基因枪将人工构建的植物雄性不育基因TA29-Barnase及其标记基因bar导入芝麻豫芝4号的离体子叶,在MS+5mg·L-16-BA+1mg·L-1IAA+1mg·L-1ABA+5mg·L-1AgNO3的培养基上交培养12天,转入光、暗光替培养,诱导出不定芽。经添加2mg·L-1除草剂(BASTA)的上述培养基筛选,获得了11个BASTA抗性株系,对其中3个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鉴定分析,证实其中2个为转基因株系,转化率为1.46%.
  • 姜亦巍, 胡洽, 吴国胜, 王永健, 张丽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不同的低温弱光条件下,对8个代表性品种的冷害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初步确定:15℃/5℃(昼/夜)、光照强度4000lx、光照时间8h、处理15天,是耐低温弱光品种的适宜选择压力。在此条件下,耐低温品种不出现伤害症状和落叶现象,叶片生长速度快;不耐低温品种生长缓慢,落叶严重,且生长点呈黑褐色,以至干枯。品种间差异显着。同时,耐低温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而不耐低温品种叶绿素含量下降。这一结果为进一步完善耐低温弱光品种的鉴定方法提供可靠的依据。
  • 向齐君, 盛宝钦, 段霞瑜, 周益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携带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对30多个小麦抗白粉病材料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测定,其中1份抗源材料具Pm2+6;7份具Pm4a;10份具Pm4b;2份具Pm5;4份与小白冬麦的抗性相同,小白冬麦含有一特定的抗病基因;另外有8份材料的抗谱异于所供试的所有已知基因系,从中可能鉴定出新的抗病类型。
  • 康业斌, 商鸿生, 王树权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试验表明,雪腐格氏霉(Gerlachianivalis)侵染小麦的适宜温度为17~20℃,20℃以上有利于病菌在寄主组织中扩展。相对湿度在93%以上2~3天,病害就会普遍发生,持续时间越长,发病越严重。在20℃及饱和湿度下,光强8000~10000lx,每天光照6h,最适于病菌侵入和扩展,长时间光照不利于病害发生。
  • 王文夕, 李巧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麦长管蚜为寄主,研究了不同寄主密度下烟蚜茧蜂的产卵量、寄生蚜量,并组建了不同寄主密度下的烟蚜茧蜂的生殖力表。结果表明:在寄主密度低于40头蚜/天/雌蜂,烟蚜茧蜂的产卵量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蚜虫的供应限制了该蜂的产卵量;寄主密度高于40头蚜/天/雌蜂时,烟蚜茧蜂的产卵量为493.3~587.5粒。烟蚜茧蜂的寄生蚜量亦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寄主密度100头蚜/天/雌蜂,可达到352.5头。该蜂的内禀增长率则随寄主密度和寄生蜂的性比的变化而变化,在寄主密度100头蚜/天/雌蜂,寄生蜂性比0.6(♀/♂)下,可达到0.331.
  • 张振臣, 孙青, 吴青, 闫胜甫, 李彦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烟草赤星病病情指数与移栽期(X1),饼肥施用量(X2)及后期补钾量(X3)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星病病指与移栽期呈一极大值的抛物线关系,通过调整移栽期避开流行期,可以减轻赤星病为害,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饼肥施用量和后期补钾次数的增加,赤星病有减轻的趋势。根据试验结果组建了病情指数与三项农业措施间的数学模型:Y=19.185+0.853x1-0.847x2-0.640x3+0.8x1x3+1.8x2x3-3.174x12-1.407x22-0.912x32.并依此模型,进行了模拟寻优。
  • 郭胜利, 余存祖, 戴鸣钧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发现,有机肥猪粪、牛粪和腐熟玉米秸秆具有一定的提供锌、锰能力;石灰性土壤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锌、锰的有效性;有机肥对土壤中锌、锰具有一定的活化能力;锌肥与有机肥配施可降低土壤对锌肥的固定能力,提高锌肥的利用率。
  • 张定一, 王姣爱, 贾文兰, 阎翠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晋南石灰性土壤钾素动态研究表明:潮土、褐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潮土下降31.25mg/kg,褐土下降15.75mg/kg.土壤质地类型、农业生态区及种植制度不同,土壤速效钾含量下降不同。小麦钾肥试验结果表明:亩施K2SO45~20kg,产量增加52.9~111.5kg/亩,净增收益32.7~62.6元/亩。同时获得了小麦最高产量施肥量和经济最佳施肥量。
  • 李潮海, 卢道文, 侯松 荆棘,郑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池栽对豫东平原粘壤、中壤和砂壤三种质地土壤上冬小麦生长后期的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质地土壤冬小麦生长后期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根系活力、叶面积指数等生理特性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冬小麦的籽粒灌浆。砂壤土上种植的冬小麦后期各项生理指标下降迅速,从而导致灌浆持续时间缩短,千粒重降低;粘壤土上各项生理指标下降缓慢,致使籽粒灌浆持续期延长,千粒重增加;中壤土上的变化特点介于二者之间。此外,三种土壤冬小麦旗叶均表现光合“午睡”现象。
  • 石岩, 林琪, 位东斌, 于振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池栽防雨旱棚条件下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胁迫加剧,小麦旗叶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降低,籽粒灌浆速率下降,从而导致产量降低;但是,轻度胁迫与水分适宜处理之间,上述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这就为节水高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桂茹, 张荣芝, 卢建祥, 谷俊涛, 尹长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小麦抗旱性鉴定的部分产量指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通过对4个产量指标分析,确认抗旱指数优于抗旱系数、干旱敏感指数和产量因素降低指数,抗旱指数既能反映品种的抗旱性能,又能体现品种在旱地条件下的产量水平,可作为小麦杂种稳定世代鉴定抗旱性的可靠指标。对于大量品种资源和杂种分离世代材料的抗旱性鉴定,可用胚芽鞘长度和拔节期叶面积指数为指标。该指标简便易行、快速经济。小麦灌浆期叶片脯氨酸含量与品种的抗旱性无明显相关,不宜作为抗旱性鉴定指标。
  • 陈秀兰, 赵可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NaCl胁迫下,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种子内Na+含量大量增加,Ca2+含量显着减少,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降低,导致玉米种子萌发率降低,萌发期延迟。外加Ca2+使NaCl胁迫下玉米种子内α-淀粉酶活性升高,并提高种子萌发率。
  • 林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大气总署(NOAA)卫星空间覆盖度宽,运行周期短,资料获取时次多的特点,通过地面光谱观测寻求玉米遥感估产最佳时相期,经过对RVI理论推导得出f值,在RVI混合象元中提取玉米长势信息,建立了河北省空间玉米遥感估产模式。经过三年的预报结果检验,误差小于5%.
  • 刘明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大白菜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的关系,获得了施肥量与产量、纯收益和单株重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对产量形成的3个因子间的主因子效应和交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三块试验地试验结果的比较,提出了正交旋转回归设计方法的适用性。
  • 李素文, 孙德岭, 张宝珍, 陈晓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6×6双列杂交法研究了花椰菜10个经济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现球期、成熟期、株高、株展、单株生物学产量、叶片数等性状在相当程度上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单株经济产量和与花球质量有关的花球直径(球径)、花球纵径、紧实度等性状则受加性基因效应影响大。亲本的一般配合力与其组合的特殊配合力间无必然联系,彼此独立,而且均与F1表现呈正相关关系。特殊配合力与F1关系更为密切,选择亲本时应在注重特殊配合力选择的同时,兼顾一般配合力的选择。
  • 李荣富, 王丽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山葡萄与玫瑰香的叶片及根系细胞亚显微结构无明显差异。在2±1℃低温胁迫条件下,山葡萄叶绿体稳定性强,而玫瑰香叶绿体片层结构排列方向明显改变,但被膜仍保持完整。山葡萄和玫瑰香根系细胞中的线粒体内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有脱落现象,细胞质内产生了一些空泡,但细胞核无明显变化。
  • 高平平, 乔燕祥, 李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期贮存过程中,贮存温度对大豆种子的活力及细胞膜透性、SOD和POD酶活性、可溶蛋白含量、酯酶同工酶等生理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低温贮存种子活力保持较好,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结果与之相吻合。在4℃条件下贮存,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较明显。常温贮存种子活力几乎全部丧失。大豆种子对贮存温度的敏感性可能与遗传特性有关。
  • 郑晓鹰, 黄为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聚丙烯酰胺均匀胶和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分析了甜椒种子及种苗的过氧化物同功酶谱和种子水溶蛋白图谱。在过氧化物酶谱带的两个位点PRX-1和PRX-2上,自交系亲本与F1杂交种有明显的差异。水溶蛋白的一个位点PROT亲本与F1有明显差异。供试甜椒组合的过氧化物酶和蛋白的图谱,分别具有这些位点。利用这些鉴别图谱,对甜椒商品种子样品进行的杂交种纯度检验,纯度范围在8%~99%,与田间检测结果一致。这一电泳检测技术可以有效地用于甜椒杂交种纯度的检验。
  • 谭学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DFT栽培条件下,研究了草莓苗期不同营养液处理对定植后草莓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苗期断肥处理能增加草莓前期产量和总产量,苗期营养液浓度1.0mS/cm较0.5mS/cm有利于草莓产量形成。试验结果还表明,不同草莓品种对苗期营养液处理具有相同的适应性,草莓品种春香宜作为水培草莓品种。
  • 姜立纲, 简元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凹唇壁蜂雌蜂一天能采访近4000朵花,营造3.5个花粉团巢室,每个花粉团需采集访花量在1100朵左右。与无蜂授粉比较经壁蜂授粉后可提高青花菜种子产量4~5倍。由此认为壁蜂可以替代蜜蜂在小面积网棚内作为授粉工具,应用于十字花科作物亲本的繁殖、杂交组合的配制和一代杂种的采种。
  • 崔洪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AG50W-X8阳离子交换树脂,并以批处理的方式,成功地将蜂蜜中的肽类物质与其它组分得到了分离。抗褐变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蜂蜜中的肽类成分完全没有抑制褐变的活性。这与以前的报道截然不同。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较低的pH值可能是蜂蜜抗褐变的主要因素,高浓度的还原糖也具有一定的抑制褐变作用。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