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5年, 第1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5-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李兴普, V. L. Villareal, S. Rajaram, E. Toro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有不同主效矮秆基因(Rht1、Rht2和Rht1+Rht2)的三组春小麦进行了两年、两地试验。结果表明,具有半矮秆基因Rht1,的小麦表现出较高的生物产量、穗粒数和容重,它们以此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具有矮秆基因Rht1和Rht2的小麦,则表现出较高的干粒重,通过增大收获指数获得高产;在两个半矮秆组内,籽粒产量与株高之间,粒数/m2与干粒重之间均为显著负相关;就矮秆组而言,在籽粒产量与粒数/m2生物产量及生物产量比率之间,生物产量与粒数/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品种矮秆基因的不同构成,形成了各性状间不同的相关关系。
  • 达龙珠, 周阳, 吴慧星, 郭素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回交方法,探讨了Tal小麦细胞质对F2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Tal小麦细胞质对其F2主要农艺性状无不良的遗传效应,对粒色的遗传亦无影响,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在遗传上基本上是同质的。
  • 孙耀中, 董洪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隔离区,以太谷核不育小麦和矮败小麦为供试亲本。用炔诺酮、甲地孕酮、乙烯雌酚、马来酰肼(MH)等化学药剂诱导不育株孤雌生殖。结果表明,太谷核不育小麦的诱导结实率高于矮败小麦。炔诺酮、甲地孕酮和乙烯雌酚的诱导结实率均超过马来酰肼。小穗剪颖后用药剂处理和药剂处理后穗子套袋均能提高诱导结实率。用药剂处理时间以晚上19时后效果最佳。不同供试亲本对喷药次数的反应存在差异。
  • 陈彦惠, 张传贞, 徐洪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 李自超, 王象坤, 王剑平, 黄燕红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13个美国稻(A)与籼稻(H)、粳稻(K)的F1杂种优势的研究结果表明,A×H的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K×H(亚种间)比较一致,但一般稍低于K×H,单株产量、单株穗数和主穗颖花数优势较强,且是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株高也有较强的优势,但是非利用的杂种优势,单株产量的优势大小与美国稻的亲和性有密切关系;在A×K中,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表现了与K×K较一致的趋势。千粒重无论在A×H或A×K中都表现了较低的正向优势。另外,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美国稻中的广亲和品种(WCVS)与籼稻杂交或美国稻与粳稻杂交均为水稻杂优利用中较好的高产组合模式,其中A×K更为切实可行。
  • 鲁黄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棉属3个种间杂种TM-1×石系亚1号、TM-1×辣根棉和TM-1×瑟伯氏棉花粉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个杂种多数花粉母细胞中期Ⅰ的染色体构型为13Ⅱ+13Ⅰ。二价体联会成环状、棒状或V型。TM-1×辣根棉杂种的二价体联会较紧密。杂种除正常的染色体组AA和DD联会外,还发生AD联会及出现多价体。中期Ⅰ单价体大部分分散于赤道板两侧,并较早移向两级。个别二价体也不排列在赤道板上。二价体向两极移动时常形成染色体“桥”,使这些染色体移动速度减慢,导致细胞分裂不同步。此外,在第一次分裂和第二次分裂中都能看到落后染色体、远离大多数染色体的零星染色体、孤立的染色体群等现象。后期Ⅱ的花粉母细胞可形成较多的核仁。在四分孢子期,3个种间杂种既产生四分体,也形成二、三、五、六乃至十分体。TM-1×石系亚1号、×辣根棉、×瑟伯氏棉杂种的四分体数分别为70.2%、63.1%和35.1%.
  • 屠礼传, 梁秀银, 王文泉, 郑永战, 柳家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群体改良对芝麻雄性不育原始材料进行基因重组,产生了大量优秀变异。用系内连续姊妹交、回交等手段育成了综合农艺性状良好、不育度为99%以上、不育株率稳定在50%左右、可供杂交种生产应用的ms86-1不育系。形态学研究证明,所选不育系雄蕊败育彻底,雌蕊发育正常,具有正常的结籽能力;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后的无液泡小孢子期;雄性不育性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根据初步的遗传分析推测,不育性可能不是受单隐性基因控制,而至少涉及两个基因位点。在不育系内连续进行姊妹交可提高不育株出现频率。用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豫芝9号(ms86-1×Danbackggae)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 黄国存, 崔四平, 马春红, 崔洋,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引起小麦幼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增高,钙调素(CaM)水平下降。萎蔫的幼苗复水4天后,SOD活性和MDA含量又下降,恢复到对照水平,而CaM含量急剧上升且高于对照。研究还表明,SOD可能不受CaM的调节。同时对SOD活力测定计算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 刘雅楠, 曾孟潜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我国玉米当前有代表性的10个推广种为材料,在半干旱地区设立田间水源控制设施,分不浇水区(旱区)与浇水区(水区)分析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干旱系数、经济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和所需积温。测定玉米杂交种的抗旱力试验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玉米杂交种对干旱的反应不尽相同,试材可分为不敏感组与敏感组两组。不敏感组以遗长101号、掖单4号、农大60号为代表,产量干旱系数分别为2.3%、8.7%和14.5%;敏感组以中单120号、京单841号为代表,干旱系数分别为20.7%和25.4%.(2)不同玉米杂交种经济学产量的水分利用率(籽粒kg/t水)差异较大,不敏感组水分利用率较之敏感组提高29.5%~58.3%.(3)从总体上来看,推荐玉米生产上扩大种植抗(耐)旱玉米杂交种遗长101号、掖单4号、农大60号。
  • 晏斌, 戴秋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五种活性氧清除剂分别喷施4叶期玉米幼苗,均使受渍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显着提高,O2-产生速率和H2O2浓度明显下降,而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增加。这种效应以处理后期(第5天)和老叶(第2叶)较为明显,但各清除剂之间的差异较小。表明各种活性氧清除剂单独使用皆能缓解受渍玉米的涝害,从而增强玉米的抗涝性。试验结果为活性氧参与玉米的涝渍伤害过程提供了证据,也为应用化学调控手段减轻玉米涝害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沈文云, 侯锋, 吕淑珍, 张庆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四个黄瓜亲本及其杂交一代(F1)的生理特性试验研究表明,F1的相对电导值与双亲的相对电导值呈正相关关系。MDA含量在低温处理48h后上升,72h后下降,较耐低温亲本的F1的MDA含量低于双亲平均值,不耐低温亲本的F1的MDA含量高于双亲的平均值;低温处理72h后CAT酶活性下降,POD酶活性上升;POD酶同工酶分析表明,低温处理后酶带数增加,耐低温的F1酶带增加较多。
  • 白志良, 王良群, 郑丽萍, 李爱军, 王丰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材料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结果表明,幼穗、茎尖和成熟胚的最高出愈率达100%,子粒达93%,幼胚仅为74%.幼穗不但出愈率高,且愈伤组织胚性状况好,分化出苗率高。幼胚出愈率虽低,但其分化率明显高于茎尖、成熟胚和子粒的分化率。
  • 王怀名, 杜广岑, 贾翠莹, 谭学文, 王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蕾为外植体,离体繁殖羽衣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acephalaf.tricolorHort.)8个杂种一代材料。培养基为(mg/L):MS+BA1~2+NAA0.1~0.2+IAA0.5+(或不加)GA30.3+3%蔗糖。平均18%~67%的接种花蕾产生不定芽;约有30%的不定芽发育成完整植物。培养物的严重褐化和再生植物的普遍玻璃质化是影响植株成活的主要因素。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和青霉素,并给以强光照射,可提高植株成活率。
  • 张福墁, 马国成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不同季节日光温室内的生态环境差异很大。与春季适宜黄瓜生育的生态环境相比较,冬季日光温室内光照时间短,强度弱,黄瓜净光合速率低,为单峰曲线,而春季则为双峰曲线。从功能叶片活体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看出,反映碳同化酶活性的M峰,冬季比春季明显程度低,但品种间有差异,长春密刺的M峰最明显,对弱光耐受力强,生育表现也较健壮,农大14居中,津杂2号M峰几乎消失。不同季节日光温室内的温度环境。对黄瓜光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是适温持续时间长短。光照与温度比较,对黄瓜光合作用影响更大是光环境,试验结果还揭示出耐低温的黄瓜品种如农大14(F1)并不一定耐弱光。不同季节日光温室内CO2浓度以冬季变化激烈,应进行气体施肥补充CO2.
  • 杨明君, 樊民夫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马铃薯根系和冠层是形成块茎产量的主要因素。根系拉力与冠层覆盖度及块茎产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即根系拉力越大,冠层越旺盛,块茎产量越高。冠层覆盖度与块茎膨大速度及块茎产量亦呈极显着正相关。冠层的形成随株龄的增加呈曲线上升,品种不同上升的程度亦不同。块茎形成期因品种不同而各异。块茎膨大速度从蕾期至成熟均呈直线上升趋势,随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根据马铃薯根系拉力和冠层覆盖度的量变数据可预测马铃薯块茎产量的高低,也可作为选育丰产型品种的重要依据。经济性状好、高产抗旱的品种为乌盟851和系薯1号,适宜在干旱地区种植;紫花白、坝薯10号等品种易感晚疫病,不适宜大面积推广。
  • 林晓民, 侯文邦, 周丽鸿, 商鸿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接种及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采自河南和陕西的小麦白粉菌系能正常地侵染7属23种禾本科植物。其中有6属11种禾草为国内首次报道的该菌寄主。连同前人的研究,目前发现的我国小麦白粉菌寄主植物已达10属31种。从小麦属各植物材料对小麦白粉菌的感染情况,进一步支持了小麦属的现代分类理论。
  • 夏志红, 潘惠康, 张兰新, 刘春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蛀穗玉米螟危害严重的年份,玉米果穗受玉米螟为害后比未受危害的玉米穗腐病显著严重,玉米螟蛀穗造成的穗腐病菌危害百分率远大于其它因素,但对穗腐病菌的抗病性仍然是影响穗腐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 云兴福, 崔世茂, 霍秀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抗、感霜霉病两类黄瓜品种的萌动种子、子叶、不同叶位真叶及定位叶片感染霜霉病菌后叶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萌动种子中的SOD活性高54.15%、PPO活性高62.14%;子叶中的SOD活性高35.51%,PPO活性高40.10%,POD活性高74.47%;不同叶位真叶内,除SOD活性为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131.52%外,PPO、POD活性仍分别高于感病品种12.93%和28.76%;定位叶片接种感染霜霉菌后,随接种时间的延续,PPO活性降低,而POD活性增加,SOD活性呈先降后升趋势,但前两种酶活性始终是抗病品种高于感病品种,与抗病性呈正相关,SOD活性始终是感病品种高于抗病品种,与抗病性呈负相关。
  • 王思政, 宋吉皂, 王方晓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从事中国蜡蝉总科区系研究中,发现中国蜡蝉科一新种,即海南梵蜡蝉──AphaenahainanensisWang新种;该种隶属于蜡蝉总科(Fulgoroidea),蜡蝉科(Fulgoridae),梵蜡蝉属(Aphaena),附有特征图。蜡蝉总科的成若虫大都是林木、果树及农作物的重要害虫,故对其研究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该种模式标本保存在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 汪金舫, 朱其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潮土中各种养分的供应特征和小麦需肥规律,选择了氮、磷、锰三种元素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建立了潮土中小麦最佳施肥模型。结果表明,当氮肥(纯氮)用量为12.85~16.35kg/亩,磷肥(P2O5)用量为11.36~14.00kg/亩,硫酸锰用量为1.16~1.49kg/亩时,小麦边际产量可达375kg/亩。其最佳施肥量与最经济施肥量十分接近,此时的投入与产出比为1∶5,对小麦产量影响程度的次序为锰肥>氮肥>磷肥。
  • 马永清, 韩庆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据1992~1993年大田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时期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覆盖后对夏玉米的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在1992年的降雨年型下,麦秸覆盖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提高作用,在1993年的降雨条件下,麦秸覆盖数量在不超过9.0t/hm2时对夏玉米的产量有提高作用,超过时则出现夏玉米产量降低。从大田试验中采集的麦秸样品的水提液发芽试验中得出,麦秸中水溶性毒素物质随着降雨淋入土壤,其毒性可持续3个月之久。
  • 吴国胜, 王永健, 曹宛虹, 姜亦巍, 张丽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不同高温条件下6个代表性品种的热害发生发展变化的研究,确定在32℃恒温下对大白菜幼苗进行10天的处理是耐热性选择的适宜选择压力。在此胁迫强度下,供试的两个耐热的台湾品种不出现热害症状;两个国内早熟品种出现轻度热害症状;两个晚熟品种热害症状严重。进一步的试验表明,根据苗期热害指数划分的耐热性等级与在田间高温条件下以结球性状为依据的耐热性和电导法测定的结果是一致的。苗期鉴定方法比结球期鉴定方法和电导法更容易控制选择压力,结果较精确,便于操作,能有效地提高选择效率。
  • 柴慈江, 严仁玲, 王震星, 孟庆田, 杨恩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土作为培养基支撑物,离体培养葡萄试管苗双节茎段,40天后即达到适于炼苗标准,成苗率95.8%.带坨移入营养钵,在不喷雾、不覆膜、空气湿度低至45%条件下,成活率达96.7%.成活的试管苗炼苗54天后移入大田,移栽成活率为100%,其中特级苗占87.5%,一级苗占12.5%.试验证明,土支撑培养带坨移栽技术是简化试管苗移栽程序、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
  • 崔伏香, 王化国, 任凝辉, 郭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真空冷冻干燥及热力干燥的4种蔬菜(胡萝卜、菠菜、韭菜、洋葱)进行品质分析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的蔬菜中粗蛋白、总糖、总酸含量分别是热力干燥同种蔬菜的3倍、1.6倍、2倍;VC、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热力干燥蔬菜高4~6倍、2~3倍。真空冷冻干燥蔬菜的粗蛋白、总糖、总酸、胡萝卜素、VC的保存率分别比热力干燥的高67%、30%、35%、60%、50%~75%.
  • 王文科, 李金贡, 郑成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禽霍乱克隆89弱毒菌苗5×106个活菌对鸡即产生免疫,免疫剂量为10×106个活菌,应用剂量为30×106个活菌。应用剂量免疫后。用30个强毒菌攻击,24h保护率80%.免疫期125天,100个以上强毒菌攻击,保护率60%.
  • 韩建民, 史吉平, 商振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苔鲜,小麦,大豆,玉米为材料的研究表明,干旱条件下叶内超氧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增强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丙二醛含量),降低了质膜透性。干旱条件下叶内高SOD,POD活性是抗旱品种的一个重要特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