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2年, 第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92-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何中虎, 张树榛, 刘录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以7个株高梯度系列的35个系统及5个亲本品种为材料,采用典范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了株高及其构成因子与产量因子、产量生理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株高因子通过产量生理性状影响产量因子,一定的生物学产量是获得高产的基础。②矮秆品种的高化对提高产量、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有利,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高秆品种矮化能显著提高收获指数,对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③在主要性状符合育种目标的前提下,选择倒二节间较长、第一和第二叶间距略长、穗颈和穗部较长的类型可能对提高产量有利。
  • 武金铬, 刘洪岭, 李亚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冀84—5418连续四年参加各级区域试验及有关资料,分析其稳定高产性能与适应性。结果表明,该品种广泛适应于黄淮麦区,产量潜力大,在环境平均值340公斤/亩以上稳产性好,在品种单产374.5公斤以上超过其它品种。其丰产性、稳产性分别隶属于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产量构成因素自身调节能力强,从而高产性与稳产性能够兼顾。同时表明运用Eberhart-Russell模式的两参数和其它统计数,评价单个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结果能够较全面、合理地反映品种真实情况。
  • 张建诚, 谢三刚, 韩满仓, 宋昱, 宋广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宁小麦“天然锈病圃”,辅以人工接种天然锈菌的条件下,杂交组合冬独1号/运83—2正反交F2对条锈抗性显著不同。正交抗性分离,反交全部感病4级。3个冬独1号作母本的组合,F2抗条锈分离;3个冬独1号作父本的组合,F2全部感病4级。表明冬独1号的抗条锈性具有显著的细胞质遗传特点。对冬独1号/津丰1号F2抗条锈分离研究结果是,其抗感比经X2测验符合孟德尔一对显性基因3:1的分离规律(P>0.8)。其互作遗传方式遵循孟德尔规律。
  • 刘克礼, 高聚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对春玉米的叶片、叶鞘、茎秆和雌雄穗等器官的还原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层次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各器官还原糖含量呈大幅度升降变化;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叶片还原糖含量的两个峰值揭示了春玉米高产栽培需氮“前轻后重”的内在原因;生长中心器官的还原糖含量高,是器官迅速建成的生理基础;氮肥主要影响叶片的生长及生理代谢活性,进而影响叶鞘和茎秆建成,最终影响经济产量。在本地土壤条件下,产量的限制因素是“源”而不是“库”。
  • 崔洋, 马春红, 刘克明, 魏建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B73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表明,细胞溶质最高,玉米雄性不育系B73-C,B73-T及其保持系B73-N叶片基态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在细胞内的分布是:细胞溶质最高(占总活性77%);线粒体、叶绿体次之,且SOD活性N细胞质显著大于C和T细胞质;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主要分布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占总活性85%左右。用专化于C细胞质的C毒素(HMC毒素)处理B73C、T与N三种细胞质玉米叶片后,这三种细胞溶质的SOD和POX酶活性均表现不敏感;三种细胞质的线粒体有不同反应:B73-C的SOD活性下降,导致细胞伤害,而B73-T和B73-N的SOD活性稍有提高或持平,保持了对C毒素的抗性。POX基本上随着SOD活性降低而增高或随着活性增高而降低。可见,HMC毒素能够诱导线粒体SOD和POX的活性,而这两个酶活性与玉米抗病性密切相关。
  • 裴英杰, 郑家玲, 庾红, 王金胜, 丁起盛, 郭栋生, 郭春绒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67个玉米品种幼苗叶片的水势、抗坏血酸、脯氨酸、电解质渗漏率和萎蔫分数在大田干旱条件下及室内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测定证明,各指标对干旱反应的灵敏度顺序为:抗坏血酸>电解质渗漏率>脯氨酸>萎蔫分数。室内结果可代替大田结果。室内幼苗上述各指标测定结果可用于玉米品种抗旱性鉴定,但是可否用于分级有待进一步研究。
  • 刘凤珍, 韩海, 栗仲兴, 屠骊珠, 李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大麦雄性不育和可育花药形态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胚胎学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可育和不育大麦的花药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主要在于不育花药基部成为戟形,且开花时花药变得瘦小。 2.可育大麦的花粉发育类同于一般的禾本科植物。而不育花粉不能发育到二核期,并很快解体形成“无花粉型”花粉;其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有几种异常现象:(1)早期发生异常;(2)绒毡层过早退化;(3)属绒毡层解体较晚者,小孢子能发育到二细胞阶段,但形态扭曲,内含物贫乏。 3.可育的药壁发育正常同于单子叶型,直到2细胞花粉粒时期绒毡层才全部退化。而雄性不育药壁发育异常,主要体现在绒毡层早期退化或药壁分化不完全。
  • 王星玉, 刘为红, 李士和, 张阅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我国各省(区)4213份黍稷品种的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筛选出高蛋白品种126份,高脂肪品种45份,高赖氨酸品种17份,优质品种45份。高蛋白品种、高赖氨酸品种、优质品种均以山西最多。黍和稷的品质有差异,黍的蛋白质、脂肪、赖氨酸含量均高于稷。黍稷品质与粒色亦有关,红粒的最好,褐粒的次之,白粒的居中,灰粒和黄粒的较差。
  • 张新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5个拟直立型组和2个花生组野生种的染色体组型:7个种皆为二倍体2n=2x=20,染色体长度介于2.69~6.47μm之间,臂比为1.07~2.54;在10对染色体中,8、9对具中部着丝点,其他具近中部着丝点。根据染色体长度、臂比及随体的位置,可把每个种(系)中6~10对染色体加以区分。研究中还把染色体的臂比作为独立性状,分析了供试种(系)间的遗传距离(D~2)。其中拟直立型组5个种(系)间的D~2差异很大(0.136~11.523),说明该组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型已出现较大分化和变异。拟直立型组与花生组在染色体组型上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更显著,首先,花生组中“A”“B”两个标志染色体在拟直立型组中不存在,其次是对称性优于拟直立型组。文中对上述两个组的进化程度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 樊志和, 王占武, 邢树本, 王静勤, 李风书, 韩万禄, 王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板栗、金丝小枣和红小豆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确定了它们的品质等级分类标准。通过诸多气象因子的分析筛选,建立了相关气象因子预报品质的数学模式和计算机(图形输出)模式。
  • 李宏潮, 王虹, 胡道芬, 余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酶解法从小麦细胞壁中提取出低聚糖。经过活性鉴定,具有诱导大豆和小麦抗毒素产生,特别是从小麦代谢、细胞、植株等水平上改善该作物体内防御功能等生物作用。水解酶的种类、纯度、酶活值与所降解低聚糖的活性程度密切相关;高纯度、高酶活单位的水解酶提取的低聚糖,具有较强的生物功能。对来源不同的低聚糖进行了活性差异的比较,同时还讨论了其它因素——诸如小麦细胞的生理状态,低聚糖保存条件等对低聚糖活性的影响。
  • 王怀名, A.舍弗尔-门沃尔, G.米克斯-瓦格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8个杂种一代嫩茎花椰菜品种,在5个品种中得到了细胞分裂、多细胞团和愈伤组织;1个品种的愈伤组织再生了新枝。离体繁殖的无菌苗叶片剪成细条,酶液由2%纤维素酶和1%解析酶组成,21℃、50转/分摇床上分离3小时。0.5M蔗糖液漂浮纯化。接种于1%琼脂糖滴上,滴加液体培养基,25℃、光照16小时、光强4000lux下培养。3~5天细胞分裂;1周左右形成4个或更多细孢团;3~5周形成小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达2~3mm时,移到愈伤组织固体培养基上;直径达1cm时,移到固体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根和新枝。
  • 严仁玲, 张磊, 张存金, 刘贵仁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8至1990年进行了石刁柏花药离体培养,将采集不同时期花蕾接种,低温处理,激素配比,花药培养过程中形态学及花粉粒发育途径,愈伤组织诱导及其类型,花药愈伤组织再分化和染色体倍性,单倍体植株的再生及染色体加倍后入土移栽等方面,均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并获得了超雄株即纯合二倍体。
  • 魏乃荣, 陆长苹, 李云华, 刘文明, 李素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方差—协方差分析法,研究了花椰莱1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力,遗传变异系数,遗传进度及性状间的表现型相关和遗传相关系数,以及在选择单一性状时,单株花球重和成熟期的相关遗传进度,为进一步开展花椰莱育种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王淑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种植的美国粒用苋品种,蛋白质含量在17.00~19.6%之间,平均为18.02±1.054%,变异系数5.8%。18种氨基酸总量5885.62mg/gN,必需氨基酸含量占37.9%,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占总量的18.4%。脂肪平均含量7.0±0.74%,必需脂肪酸的亚油酸占不饱和脂肪酸的81.3%。计算氨基酸分、化学分、氨基酸指数,并与食用粮、油相比,明确营养价值。
  • 王群瑛, 胡昌浩, 王振林, 晏明君, 翟乃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掖单2号玉米良种,于春季在温室中溶液培养。试验为四个处理,即-N、-P、-K、和全素(ck)。在叶片出现典型缺素症状时观测。结果表明:玉米缺乏N、P、K,植株矮小,干重降低;叶肉细胞小,叶绿体超微结构发育不良,形态异常;叶绿素含量少,光合强度降低,氨基酸合成受到影响。其中尤以缺N者影响最严重。
  • 雷体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小麦白粉病的中短期(60~90天)预报模型,经15年次实际调查数据检验,拟合率达99%以上。采用协方差分析求得了不同病情指数与小麦产量损失关系的直线回归方程,据此方程求出不同产量水平下防治经济阈值,经大面积示范,验证其切实可行。
  • 张淑平, 潘勋, 高俊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河北省的稻瘟病菌进行了测定。1978~1981年的测定结果与1987~1989年的结果比较表明,近年来河北省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基本是稳定的,有ZF1、ZG1、ZE1、ZE34个小种。明确了当前水稻生产上利用品种及新品系的苗期抗性顺序由高到低依次为:中花8号、中作321、冀粳10号,垦育1号(高77)、82-32-1、冀粳8号、32-32和垦丰5号。
  • 杨永东, 薛香云, 杨修身, 靳秀兰, 靳利民, 宗万志, 刘义正, 张秀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了河南省芝麻主要病害——苗病、病毒病、茎点枯病和叶斑病的发生危害及田间流行动态;试验筛选出抗病品种,复方多菌灵防治苗病、茎点枯病、叶斑病和40%氧化乐果治蚜防病毒病。据此提出以抗病品种为基础,药剂防治为保证的防治策略,制定出多种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经多点试验及示范推广,防病增产效果显著。
  • 卢盛林, 周于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除草通在育苗韭菜田应用,除草效果在90%以上,残效期可达45~50天。并从药害试验、敏感度和选择性指数三种不同角度测定除草通对育苗韭菜的安全性,结果是一致的,表明除草通是一个安全和有效的除草剂。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