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8年, 第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88-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孙宝丰, 许钢垣, 景蕊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2年在普通小麦春冬杂交组合阿彭13/75-1297的F1中发现部分不育株,经初步研究确定,是不同于提型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称“临型不育系”,以Ls表示。在不同遗传背景的品种(系)中都能比较容易地找到它的保持系和恢复系,其细胞质未见有明显的不良作用,其柱头生活力持续时间也较长,在杂交小麦的利用研究上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李俊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低温下发芽鉴定,田间分期播种和人工低温处理完整植株等方法,研究了8个玉米自交系苗期耐冷性反应。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的耐冷性可以分为强、中、弱等类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耐冷特征有耐冷性总指数、发芽临界温度、早播幼苗地上部分干重、早播叶片束缚水含量、叶片膜透性相对电导值达50%的时间、叶片超弱发光强度达1/2Max的时间和植株干枯率达50%的时间等指标。常温下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耐冷性呈正相关,低温下脯氨酸积累量与耐冷性呈负相关。
  • 朱明哲, 马致民, 陈付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旋转设计所作的三因素试验测得的参数,建立了子棉产量、皮棉产量、霜前花、纯收益等函数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兼顾高产、优质、高效益的综合农艺措施为;每亩3.2-3.9千株,施纯氮11.3-12.6公斤,14.5-15.5个果枝打顶,并对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进行了剖析。
  • 郑丕尧, 蒋钟怀, 王经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表明,玉米植株叶片间的叶绿素含量(a+b,a、b,a/b值)变化有明显的区别。基部第一叶,叶绿素含量高峰出现早,维持时间短,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余叶片为双峰曲线或多峰曲线变化。随叶位的升高而出现高峰期推迟,顶住叶稍晚;中上位叶最晚。全株叶片中,以17叶(穗位上1-2叶)含量最高,其次为以穗位叶为中心的中上位叶。全株叶片在不同生育期间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以子粒灌浆高峰始期为最高,在此以前又在展2-3叶期,雄穗生长锥伸长--裂片期;雄穗小花分化--四分体期,抽雄--雌穗叶丝期,出现4个峰期。与叶片干物质积累输出动态有相应的变化。不同序位叶片叶绿素含量以上位叶>;中位叶>;下位叶,而a/b值则以下位叶>上位叶>中位叶。
  • 曹文茂, 毕桓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夏播小麦生育性状和产量的生态因素,是小麦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不同海拔产量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表明,海拔在1200米以上是张家口坝下丘陵山区夏播小麦种植的适宜海拔范围,亦即全生育期日均温为14.7-19.8℃,灌浆期日均温为13.6-19.2℃。不同海拔与日均温、产量和生育性状回归关系表明,海拔由80O-1800米每升降100米,日均温减增0.9-O.8℃,亩产量增减141公斤,千粒重增减0.54克,植株高度增减3.7厘米。根据不同海拔梯度上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与产量的双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纬39º50´的 蔚县,适宜品种以涿城1号为主,搭配公17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6月中下旬,1400米处为6月中旬,1600米处为6月上中旬,1800米处为6月上旬。而在北纬40º58´的崇礼县,适宜品种以公17为主,搭配涿城1号和中7606;适宜播种期,在海拔1200米处为5月中下旬,1400至1600米处皆为5月下中旬,1800米处为5月下旬。由于崇礼县比蔚县纬度北移1度,其播种期相应提早20天左右。小麦成熟期分别在当地早霜期之前的9月份陆续到达。不同海拔不同纬度的播种期,是由当地的温度条件决定的。
  • 李莹, 卫保国, 王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了从三个不同途径发现的3个大豆雄性不育系,并做了初步的利用研究。其实际应用主要受其雌性可育性程度和天然传粉媒介物两个因素的影响。半显性不育系的发现为大豆雄性不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 张增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际工作中,测量农作物的中子吸收剂量是比较困难的。本文讨论了通过计算比释动能确定农作物中子吸收剂量的方法,给出了谷子、燕麦、莜麦、黑麦、荞麦、扁豆、绿豆、豌豆、蚕豆等15种农作物不同中子能量的中子注量-比释动能换算系数。这些数据对辐射育种是有用的。
  • 张喜文, 宋殿珍, 姚克明, 赵荣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经济有效地施用肥料,作者于1984年进行了旱地高产春谷需肥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每生产50公斤谷子需吸收氮素1.33公斤、磷素(P2O5)0.49公斤,其中谷子抽穗后仍需从土壤和根系中分别吸取36.5%的氮素和约60%的磷素,揭示了谷子根系活熟到老的重要生理意义。并就旱地高产条件下谷子的干物质、氮素、磷素的积累、分配和运转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为合理施肥和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 刘广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逐步聚类法进行农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完成一系列工作。首先,要根据种植某种作物的生长需要,选择评价因素,并需对获得这些因素的数据进行正确化、数量化、标准化处理。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运用数学中的聚类分析,通过编纂程序,进行计算机运算,分出合理的类级,再根据每类聚类中心的高低,决定出每类的土地等级。
  • 何静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砂姜黑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要低产土壤之一。在该地区磷肥(P2O5)的适宜用量为每亩4-5公斤,氮磷比值为1:2。小麦氮、磷肥配合的经济最佳施用量N为6.88公斤/亩,P2O5为4.25公斤/亩。磷肥在砂姜黑土中的固定强度不大。磷肥的有效施用方法为全部撒施掩底或大部分掩底和少量用作种肥。
  • 周惟敏, 耿家荣, 刘德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的分布型是种群的属性之一,无论在理论生态、虫情预测还是害虫科学治理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麦秆蝇(Meromyza saltatrix Linne)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小麦的主要害虫,1978年大发生时曾造成全区小麦减产1亿公斤。经1980-1981年对三个点六块田麦秆蝇卵田间分布型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其结果是:(1)麦秆蝇卵与小麦着麦秆卵茎(下简称小麦着卵茎)在田间均为聚集分布,并符合负二项分布。经M-M回归分析α=O.4633>;0,β=1.081>;1。(2)经正态独立性检验。小麦着卵茎的资料代换公式为:log(x+1/2),log(x+k/2)。(3)田间调查小麦着卵茎,确定是否需要防治的序贯抽样方程为:a1=0.3895N-0.455,d2=0.3895N+5。
  • 邢祖培, 扈利华, 宫云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昆虫病毒杆状病毒科的甘蓝夜蛾和棉铃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以及小菜粉蝶颗粒体病毒,对哺乳动物小白鼠、金黄地鼠,豚鼠和裸鼠分别经腹腔和静脉接种及口服病毒进行实验性感染,于感染后15-4O天解剖,取被感染动物脏器悬液回接靶虫,使靶虫患典型病毒病,死亡率达13-100%,其中口服病毒回接靶虫的阳性,对说明昆虫杆状病毒可感染哺乳动物的意义较大。经腹腔和静脉接种的哺乳动物,可在其胰脏和脾脏中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到核型多角体病毒。
  • 王锡锋, 何家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5-1987年在温室条件下,采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小麦白粉菌群体,对本省当前推广的小麦品种的毒为频率均大于76.55%;区试品种(系)中的花培28和周80-48的毒力频率分别为6.25%和8.75%,抗性较好。利用联合致病性分析,确定了花培28与百泉792、郑州7920和周80-48是今后适于推广的品种组合。研究初步证明豫东、西、南部的小麦白粉菌群体结构基本相似。毒性基因V1、V3b、V3c、V5和V9的平均频率较高(66.67-82.76%),V2、V2x、V4、V4(+)和V8的平均频率低(7.06-13.38%)。并讨论了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和抗源利用等问题。
  • 王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10个品种的21个大白菜自交系,研究了春播采种株与其秋后代间数量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产量和单株重与春季的始花期、叶宽、柄宽、叶重、叶数、叶面积和柄厚呈正相关;春秋季间的叶数、柄宽、叶宽、叶重、叶面积、叶长和叶形指数呈正相关;始花期与秋叶数呈正相关;春叶长与秋结球率呈负相关,与株高和球高呈正相关。始花期与秋后代性状的相关遗传进度最大。为了改良秋性状,应重视对始花期的选择。
  • 张丽欣, 宗汝静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结球白菜早熟品种小杂55的叶绿素降解时间先于中晚熟材料IZ-28,前者的降解速率也大于后者,这表明前者不如后者耐贮。在整个采后衰老过程中,前者的乙烯生成率、呼吸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明显高于后者,分别约为后者的3.80倍、1.33倍和1.32倍。因此初步认为乙烯生成率、呼吸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力高是早熟品种不耐贮藏的部分原因。内源乙烯水平有可能作为培育新的耐藏品种和采后筛选耐藏品种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
  • 左卫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新引发剂的交联型聚丙烯酸钠(SPP),应用于大豆种子引发具有显著防护吸胀损伤的效果。经SPP引发的种子,子叶破裂率下降,畸形苗减少,种子活力提高。SPP引发使种子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得以恢复,表现在种子渗漏物质减少。SPP引发防护种子吸胀损伤与其降低种子吸水速率有密切联系。本文就此进行了讨论。
  • 王家祥, 许威光, 马增泉, 陈学潮, 梁俊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丙硫苯咪唑治疗猪旋毛虫病最佳效果的剂型、剂量,用药途径和疗程。经不同剂量的混悬水乳剂、油乳剂肌肉注射和粉剂加水胃投、药物混入饲料饲喂等途径给药,共治疗人工感染猪旋毛虫病患猪62头。结果以丙硫苯咪唑300ppm混合饲料饲喂10天的效果最佳,杀虫率为100%。肌幼虫被药物杀死后,在一段时间内呈现死亡肌幼虫包囊,虫体钙化,钙化虫体崩解吸收由增生的结缔组织代替--机化。最后由肌纤维再生修复受损伤的肌组织,整个过程半年左右。
  • 王利民, 张晓义, 于正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桑冬芽经-3℃--20℃预冻,不加任何保护剂,采用快冻法浸于液氮中(-196℃),取出化冻后,用组织培养法检测,存活率可达55-90%。较好的化冻方法为0-2℃空气解冻。在液氮保存1天与40天的冬芽存活率无差别。经组织培养均生长良好并分化成苗。此结果为桑冬芽长期保存提供了可能性。
  • 张亮, 王龙槐, 赵建廷, 阎文泽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增施化肥,打破千百年来“有机农业” 的封闭式循环,是由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必备条件。山西省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呈同步增长的关系,相关系数为0.9486。进一步发展山西农业生产,必须重视化肥投入,走以无机促有机、无机有机相结合的道路。本文对一些流行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
  • 武振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BASIC语言,编制了随机设计两向分组单个观察值资料的LSD检验程序,使统计分析过程变得简化、快速。
  • 曹如玉, 赵万英, 郑燕棠, 王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为摸清当地番茄的主要毒原种类及株系,以研究防治对策,我们在1985-1986年从番茄上分离出58份TMV的分离物中,选出代表性分离物9个,并以5个具有抗TMV基因型番茄品种对其侵染力进行了测定。
  • 李云荫, 李立武, 刘喜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正>; 硝酸还原酶是高等植物氮素代谢的关键酶。No3-进入体内,首先经过硝酸还原酶的催化作用被还原为No2-,然后经其他酶的作用才被同化到蛋白质上。硝酸还原酶对植物代谢有非常重要影响。本试验以当前在河北省推广的几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探讨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