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6年, 第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6-12-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郭季芳, 叶正华, 孙燕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芦苇是我国的主要造纸原料之一,但其纤维短,长宽比小,品质较次;如何能提高其纤维品质是造纸工业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本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以浓度为10ppm的赤霉酸和12ppm的硼酸混合液喷洒的效果为最佳.经处理的芦苇纤维长度比对照增加51%,宽度增加8%,长宽比增加48%,壁厚增加8%,腔径增加46%.而且经处理的芦苇在形态上比对照也有所改进,株高增加9%,茎杆直径增加23%,茎壁厚度增加33%,鲜重增加15%.因此,认为对辽宁地区的芦苇喷施一定浓度的赤霉酸和硼酸可以收到改良品质的效果.
  • 刘兴海, 王树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小麦生育前期施用氮肥不过量和苗株稳健生长的情况下,通过孕穗期重施氮肥,观察研究结实灌浆过程中植株各部位干物质积累的变化,得知中后期施用氮肥可增强叶片素质,提高后期光合效率、延长灌浆时间、千粒重明显增加.同时,茎、叶鞘也相应得到充实,使小麦后期的抗倒、抗“干热风”能力增强,并且从籽粒灌浆速度变化和千粒重增重过程看出,中后期追施氮肥即使过量,也没有出现贪青现象.
  • 古世禄, 刘子坚, 李凌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对209份山西谷子品种的分析材料,研究了蛋白质、赖氨酸、脂肪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和地区间差异,同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植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 晏国生, 李建国, 吕富保, 许尚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求丰抗十号小麦在冀东平原的优化栽培方案,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的原理,应用二次正交旋转回归组合设计方法,把对小麦生长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播期、播量、灌水、施肥时期和施肥水平作为变量.选择产量、净产值等六项指标为目标函数,通过多点试验、微机运算,完成了数千个组合的动态仿真和统计分析.筛选出亩产200、300、400公斤左右净产值在80、100、120元以上的三个区组的最佳农艺组合方案.同时,根据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小麦生育要求,找出五个不同产量区间的优化栽培方案.
  • 黄慕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抗锈、越冬、抗倒伏、熟期和籽粒灌浆等性状的选择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正确选配亲本对选育优良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洛夫林10号对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突出,且遗传传递力强,在灌浆和落黄等特性的传递方面表现也好.有芒红7号不仅越冬性好,遗传传递力强,而且是一个配合力较强的早熟亲本.它和特晚熟的洛夫林10号杂交后,通过各世代连续“中中选早”选出了中早熟的丰抗7号.可见,二者都是我国北部冬麦区不可多得的好亲本.②两个高杆品种杂交后,选育出了比较矮的后代——丰抗2、5号(株高80—85厘米).此试验表明,在矮化育种中可取材广泛些,除着重应用矮杆基因种质外,还可以选用一些综合性状好的中杆或高杆品种.
  • 朱之堉, 王焕如, 阮寿康, 傅秋航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81年在河北农业大学温室分别用中国小麦叶锈菌4个小种360、376、377和60对从美国引进的13个抗锈品种进行了抗叶锈性测定,在河北省植保所田间进行了成株期对叶、条锈的抗性测定.1982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温室分别用美国的小麦叶绣菌培养物PRTUS1、3、4、5、6、7、8、9、10、11、13和19对13个品种中的9个进行了抗叶锈性测定.苗期测定结果指出,其中3个品种Kans 63324,STW 646407和II-11996-4R-SM-1R对所测的中国小种都表现抵抗,但对美国的培养物大多数抵抗,而在所测的9个品种中没有对所有美国培养物都抵抗的.在对比两国之间中国小麦叶锈菌小种和美国小麦叶锈菌培养物的毒性时进一步指出,有些品种犹如LA1415,STW597725和STW597947对美国的少数培养物抵抗,而对所有的中国小种感染.田间试验用小麦条锈菌小种19和21接种指出品种NB61975、NB66523和STW597944对条锈是免疫的,NB61977和II-119966-4R-SM-1R是高抗的.
  • 庾正平, 任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4个不育系和4个恢复系、两组亲本及其16个杂种、两个杂交组合的F2为材料研究了高粱胚轴伸长潜力、出苗日数和出苗率的遗传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高粱胚轴伸长潜力和出苗日数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其基因系统的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品种胚轴伸长潜力大小是出苗率高低的决定因素;出苗日数与胚轴伸长潜力呈高度负相关.
  • 韩凤山, 赵明, 赵松山, 王美云, 郑彦苏, 李果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九种作物的表观光合作用日变化,发现小麦、香蕉、椰子有严重型午睡,其午睡的生物产量损失依次为73.3%、38.8%、36.5%.谷子、马铃薯、水稻、橡胶有双峰型午睡,其午睡的生物产量损失依次为29.5%、30.2%、29.6%和51.0%.甘蔗和竹不表现午睡现象.认为克服午睡将会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
  • 孙祖琰, 孙全先, 周起如, 徐长金, 马文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土壤全锰平均值569ppm,低于全国和世界平均值.对5,253个土壤样本用DTPA提取的有效锰平均5.8ppm.全省73.7%的样本,79.8%的耕地有效锰低于临界缺乏值(7ppm).这预示施用锰肥有着巨大的增产潜力.本文讨论了成土母质、土壤质地、碳酸钙、pH、有机质和土壤湿度等对土壤锰含量和消长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统计学关系.
  • 杨堽, 刘富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在合理施肥研究中,采用二次曲面效应方程反映氮、磷肥投入与产量的生产函数关系.据多点试验结果分析,二次方程均能客观地反映各点实际情况,拟合度好.但在田间运用应考虑到许多影响因素.本文拟就气候条件相近,土壤类型单一的条件下,对冬小麦田间试验结果探讨如下问题:方程中一次项与土壤初始养分测定值的关系;效应方程中一次项与二次项系数的关系;土壤养分氮、磷比例对氮、磷肥交互作用及肥效的影响;地力基础产量的估算及采用施肥效应方程推荐肥料用量的价格问题.
  • 耿本聪, 徐昭晞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尼柯霉素(Nikkomycin)系由Streptomyces Tendea TVE产生的农用抗菌素.经室内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该药剂在0.1—0.2ppm有效浓度时,可使大葱紫斑病病原菌出芽鼓疱和菌丝畸形;在0.5ppm时,可使白菜黑斑病菌菌丝膨大并受到抑制.表明尼柯霉素对上述两种蔬菜病害的病原菌,具有强大的抑菌活性.
  • 王银淑, 张春造, 韩嘉祥, 周思九, 何树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杀虫磺田间亩用量50克防治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其效果与杀虫双、杀虫单在同一水平上,残效期可维持7-14天,田间施药1-2次可控制螟害,它不仅具有内吸和触杀作用,还兼有胃毒作用.杀虫磺属神经毒剂,对螟害具有特殊的中毒症状及毒杀机制,对高等动物属低毒,无致癌、致突变作用,也不会引起畸胎的形成,根据杀虫磺的理化特性、代谢、转化等分析,它积累在环境中或食物链上的可能性不大,可以取代有机氯农药,其特殊的毒杀机制在克服害虫的抗药性方面,可能作为一个取代的新品种,是一个很有希望的杀虫剂.
  • 尚衍重, 白淑兰, 卢晓岩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的内蒙古东部区杨树病害计22种,其中真菌病害19种,螨类病害1种,菟丝子害1种,生理病害1种.
  • 何钖山, 高新一, 兰卫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板栗空棚严重影响燕山板票的产量.产生原因与土壤中缺硼有关.通过早春施硼肥可使空棚率由85.53%下降到2.43%,产量提高7.7倍.但花期喷硼效果不稳定;人工辅助授粉和增施氮、磷、钾肥料及浇水对降低空棚率均无明显效果.
  • 杜盛, 徐贵锋, 徐东翔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文冠果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出现两次落果高潮,脱落果实大约分别为雌花的75%和15%.本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了两次落果期间不同状态果实的内源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幼果期,脱落幼果脱落酸含量为不脱落幼果的2—9倍;果实膨大期停止生长的果实脱落酸含量为正常生长果实的1.1—1.8倍.可见,果实中高的内源脱落酸含量是引起文冠果脱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 王志刚, 任秀国, 姚炜光, 曹艳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践中研究出用迭代法计算有规律系谱畜禽的近交系数.在满足使用条件下,此法不必查找通径回路数,即可用计算机迅速、准确地算出多世代育种个体的近交系数.已实际应用于蛋鸡育种的数值计算中.比用人工查找通径法计算近交系数提高工效60倍以上.获得良好结果.因方法简便也适合于手算,有实用价值.但本迭代公式并非通用近交系数计算公式,有使用条件.这是其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展.
  • 苏忠, 张中庸, 邹继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一例雄性假两性畸形家猪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病理学和性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患猪60—80日龄时血浆睾酮和孕酮水平,以及静脉注射LH(200iu)后血浆睾酮浓度变化,还测定了性皮肤及子宫内膜的胞浆和胞核的二氢睾酮受体(DHTR)和雌二醇受体(ER),结果表明:在90日龄时性别畸形猪血浆中睾酮水平比雄猪低约50%,但在180日龄时接近雄猪水平,达92%,性畸形猪血中未测到孕酮,性皮肤组织的胞浆和胞核内DHTR含量均比雌雄对照猪低.胞浆中DHTR浓度为雄性对照动物的22.2%,为雌性对照的64%,胞核内分别为65%和56%,性畸形猪子宫组织中雌二醇受体(ER)较正常雌猪显著为低.本文讨论了该性别畸形猪的雌性性染色体与其睾丸发育的关系.其性皮肤中DHTR的浓度明显低下,是本病例具有雄性性腺,但未有雄性性器官发育的根本原因.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