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1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1-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赵哲权, 王泽文, 朱正荣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省黑龙港地区,旱、涝、碱、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自根治海河进行农田基本建设以来,水利条件改善,减轻了旱涝碱灾害,相形之下,地力瘠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障碍黑龙港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除了继续抓好水利措施治理旱、涝、碱外,当前要突出狠抓生物措施,用地养地,以提高土壤肥力。实践证明,抓好生物措施,不仅能够培养地力,减轻旱、涝、碱危害,增强作物的抗灾能力,夺得丰收,同时也能够通过“肥多苗壮”,改造“因瘦致碱”的盐碱地。为了提高黑龙港地区的土壤肥力,我所自1958年以来,就一直在邢台、衡水和沧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开展以种植利用绿肥为主的科学试验,研究明确了绿肥的肥田改土增产作用,解决了绿肥种植利用的有关技术问题。总结我们多年的工作,对我省黑龙港地区充分运用生物措施,用地养地促进盐碱地农业生产问题,略陈管见,供作参考。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地区“综合治理旱涝碱成的研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由河北省水科所、省地质七队、河北水专、省林科所、河北农大等单位同南皮县盐改指挥部共同承担此项科研任务。于1974年春在南皮县建立了试验区,涉及乌马营、姚九卜、莲花池3个公社的15个大队,土地面积26,000亩,耕地20,000亩。试区建立以前,这里低洼盐碱,多灾低产,贫穷落后。六年来通过沟井渠结合,农林牧并举,排成补淡,培肥土壤,增强了抗旱排涝能力,盐碱地面积减少了82%,咸水也有所淡化,促进了农业增产。1979年比1974 年粮食增产1.6倍。过去没有亩产达到40斤的大队,1979年有一个大队亩产460斤,有五个大队亩产543-614斤。1974年以前,全试区每年平均吃统销粮113,000斤;试区建立以后到1979年,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26万斤。
  • 李承绪, 姚祖芳, 高广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低平原以黑龙港地区为主体,包括广大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拔低于50米,土类以潮土、盐土为主,间有沼泽土,水稻土和风沙土。成土母质以河流沉积物为主,壤质、粘质、沙质俱全,在地面呈带状分布,于土体成层状排列。面积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耕地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是粮、棉、油重要种植区,有鸭梨、小枣、蜜桃诸名产。历史上旱、涝、碱、薄障碍农业生产。近期由于治理海河,发展机井,旱、涝、碱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土壤培肥,引起重视。几十年来该区土壤肥力有何变化?培肥途径如何? 日益为人们所关切,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李作云, 郑鸣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平原碱化土零星分布,面积较小,与盐渍土相比危害不重,因此,过去没有引起人们足够重视。近来,由于盐渍土不断得到改造,盐分大量脱除,而碱化日益显露。尤其在平原东部地区,发展深井灌溉以后,由于深井水大部分为碱性淡水,灌溉后导致土壤次生碱化。土壤碱化问题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一定影响。为了探讨碱化土的形成和防治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搜集了一些资料。河北水利专科学校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研究组,也曾就碱性淡水灌溉引起的碱化问题做了实验,并发表了文章。我们认为,研究土壤碱化及其防治问题,是黑龙港地区旱涝碱咸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我们就目前掌握的部分资料,作初步分析探讨。
  • 吴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地区是我省农业生产的低产区。之所以低产,主要原因是早、涝、碱、咸。形成旱、涝、碱、咸的原因是复杂的,但都与水有关:水少则旱,水多则涝,水位高则碱,水质不好则成。也就是说是水的水量、水位、水质问题。如何按照客观规律,控制水量、水位与水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笔者认为,办法是充分运用水的循环特点与河北平原地质地貌特征,扬长避短,为我服务。具体地说就是: 充分开发浅层地下水,把浅部地下看作是一个大库容,利用这个库容,实行井渠结合,调蓄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使“三水”相互转化。达到充分利用水资源,综合治理旱、涝、碱、咸的目的。
  • 吴烈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流域地区,地多人少,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自然灾害频繁,是一个低产区。解放前全年粮食亩产不足百斤。解放三十年来,粮食生产有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早、涝、碱、薄等自然条件没有能彻底根治,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仍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据统计,黑龙港地区的粮食生产1957—1958年前是上升的趋势,1958年年前的水平。造成这一地区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很多,就土壤耕作来说,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是根本原因。根据1980年6月在肥乡县常耳寨、大西高、旧店三个公社不同类型大队的调查,土壤性质恶化,肥力下降的现象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地区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由于旱、涝、碱、咸危害,障碍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为了改变这种多灾低产面貌,经过多年的河系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生产条件有很大改善,生产水平也有相应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进一步争取农业稳产高产与土壤肥力不相适应的矛盾。据曲周、清河、冀县、高阳四个县十三个样点土壤分析结果看,1979—1980年与1955—1956年比较,土壤有机质比二十五年前增加的有四个点占30.7%,维持原来水平的有两个点,占15.4%下降的七个点,占53.9%。七个肥力下降点的土壤有机质平均绝对值下降0.2%,平均相对值下降21.6%。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不仅能减轻旱、涝、碱害,提高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物理性状协使因瘦致碱的盐碱地得到改良。因此,黑龙港地区旱,涝、碱的综合治理,除工程措施外,增施有机肥料也是改良丰壤的重要途径。增加有机肥源,提高土壤肥力,在目前仅靠养猪积肥,秸秆还田,还满足不了培肥增产的需要。为解决培肥养地与有机肥源不足的矛盾,黑龙港地区要充分发挥地多人少、佳大村稀的优势,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发展绿肥。多年实践证明,发展绿肥是解决黑龙港地区地薄缺肥,用地养地改良土壤的有效途径。
  • 刘宗衡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地区位于海河各支流下游,春旱、秋涝,土壤盐碱,肥力不高,产量水平很低。为了提高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合理施用磷肥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 董桂芝, 周杰明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蜜梨是我省梨的优良品种。蜜梨成熟期及贮藏期常出现一种群众称为“水痘”的病害,染病的梨叫“痘梨”。其病症是:自皮孔处发病,初为褐色圆形小点,直径约0.5—1.0毫米,逐渐扩展为深褐色豆大近圆形病斑,扩大后直径达1厘米左右,呈褐色近圆形稍陷,并有明显深浅同心轮纹。病斑周缘褐色。取痘梨表皮下病组织分离培养,结果长出了与苹果及梨轮纹病一样的菌丝体,初期为浅灰色,絮状,逐渐变成暗灰黑色,微带绿色,菌丝呈分枝状向外生长四基底面边缘有皱摺,并有深浅明显晕纹。将分离出的清洁无杂菌的菌丝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接种培养,并与白龙苹果轮纹病斑菌丝体作对照。10天后均长出了分生抱子器及袍子角。抱子角乳白色半透明,分生抱子无色,单抱,长纺锤形或长椭圆形。经显微镜检查确定蜜梨的“水痘”,即为梨轮纹病菌侵染所致。用蜜梨水痘病斑培养的菌丝体以皮孔接种回接到蜜梨果实上,经历13天即可发病,轮纹病斑症状明显。和自然间发生的水痘相同。蜜梨在贮藏期轮纹病仍在不断发生,以刚入窖的发病较高,后期发病较少。蜜梨水痘是初期病症,病菌侵入后当果实接近成熟期及贮藏期才显病症。所以在蜜梨生长后期应加强防治措施。多雨年份应喷波尔多液1-2次。
  •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坝上、黑龙港低产主要原因是旱薄盐碱。低产土壤的营养障碍因素,除缺乏大量营养元素外,还有某些微量营养元素贫乏。综合性的营养障碍应当采用综合肥料去解决,低磷低锌土壤,施用磷锌化肥对绿肥田菁产量的“正连应”效应显著。滨海水稻土,氮磷锌配合施用,有效的医治了“缩苗症”。锌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土壤缺锌,缩苗不长,土壤复盖率低,往往加重旱、盐的危害。本文将对土壤有效锌加以概述,对锌肥的研究提出一些设想。
  • 李庆云, 王振汉, 王顺德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地区五十三个县,总面积占全省的百分之二十三,耕地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这个地区的生产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省的农业形势。遵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发挥黑龙港地区的优势,对解决我省的粮食问题,改变全省人民的食物构成,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 蒋银祥, 李枫, 宋桂芝, 袁峰三, 王学信, 张宪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沧州地区全部位于黑龙港流域。易旱、易涝,土壤盐碱瘠薄。小麦种植较多,但品种抗逆性差,单产水平低。从1970年起,我们开展了培育小麦新品种工作,选育目标是:冬性、抗逆力强(耐旱、耐涝、抗病、抗青干)适应性广,稳产增产。现已育成冀麦九号,在盐山等地示范推广,获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 高楷, 王克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品种配合力测定工作,是品种资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所在五十年代初,结合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曾先后测定过一些早熟品种的配合力。在测定中,配合力表现突出的一些品种,如华农二号、敏玉米、大红袍、小金子、勤棒子、红轴、青县红垂黄、东檀山、宁晋二耧、MV1、加拿大969等,曾做为杂交亲本在试验和生产中广泛利用,对当时的育种工作曾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品种配合力测定工作基本停顿。自1978年玉米品种资源被列为研究任务后,我们开始有计划地开展此项工作,现将初步结果简结于后。
  • 刘雪海, 田俊芹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品种的主要性状多属于数量性状遗传。了解并掌握这些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进度,可在花生育种工作中,为性状的有效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本试验对花生品种主要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进行了初步分析,也探讨了这些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和遗传进度,以期能在花生育种工作中,为预测选种进度、改进育种方案、提高育种效果有所帮助。
  • 吴仁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碳酸氢铵是我省的主要氮肥之一,由于不稳定,容易挥发,加之渗漏、反硝化、化学脱氮,利用效果很低,只有30%左右。近年来采用深施、造球深施等方法,利用率虽有提高,但仍不理想。过磷酸钙是我省的主要磷肥品种,目前有些工厂生产的产品,有效磷含量低,且含有较高的游离酸,对作物有害,加之在石灰性土壤中,容易被土壤钙离子固定,利用效果更低。为了进一步提高碳酸氢铵与过磷酸钙的增产效果及利用率,探索简便易行,适合大面积采用的施肥方法,我们将碳酸氢按与过磷酸钙等量混合,在小麦返青期及玉米七叶期进行了追肥试验,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现将部分试验内容及结果分述于后。
  • 黄森坤, 苏若秋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斑病是世界主要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害,是生产上的重要问题。特别是1970年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目前国内外都认为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推广抗病品种,首先要进行抗病性鉴定。在国外,通过研究玉米抗病性和病菌致病性的化学机制,试图用化学方法测定玉米对斑病的抗病性。国内鉴定玉米抗病性的主要方法是根据玉米叶片感病面积,分为O-5级。此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玉米抗病性的属性,但是,在发病轻的年份,以及进行玉米早期抗病性鉴定时,是不可靠的。加上在掌握病情分级标准方面,调查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误差,这就给玉米抗病性的鉴定带来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现状,我们于1979-1980年就玉米对小斑病抗病性的鉴定方法,作了初步研究。
  • 孟文, 刘乱臣, 李志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我省一年发生四个世代,以第二代危害最重。长期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的抗性增强,有益天敌被杀伤,又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对其发生发展有利,以致年年发生,更趋猖獗,防治费用增加,生产成本提高。
  • 毛金龙, 侯清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瓢虫科原存记录有28种。最近几年,我们结合全省农业害虫天敌资源普查,对瓢虫种类进行了考察,使我省瓢虫科种类的记录增加到6个亚科、16个族、27属(新记录8个属)43种。其中我省新记录15种,国内新记录3种。
  • 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桑梢小蠹虫(Cryphalus exignus Bland fond)属鞘翘目,小蠹虫科,是桑树害虫之一,国内有桑之地皆有分布。日本及我国解放前后,对此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均有简单论述,但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未见报道。据我所调查,该虫为害严重年份桑叶减产约40%。为了掌握桑梢小蠹虫的发生及危害规律,提高防治措施效果,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 陈瑞珊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盐碱地上栽植果树,是改良利用盐渍土的综合措施之一。建国以来,我国在盐碱地上兴建了许多大型果园,并且创造了高产典型,丰富了栽培果树的技术措施。如葡萄、枣、梨、苹果和桃等,只要土壤含氯化钠不超过0.13%,都能良好的生长。这就为改良利用盐碱地发展果树生产开辟了途径。近年来,对于在盐碱地栽培果树的研究,在国内外已引起重视。关于土壤盐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盐分对植物影响的生理机制,以及各种植物的耐盐力等,科技工作者从多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许多研究报告和论著,这对今后利用盐碱地发展果树非常重要。本文就国内外一些关于果树耐盐力、耐盐生理,以及土壤盐分对果树植物的危害等方面研究成果加以介绍,以供参考。
  • 刘树常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家畜血液生化指标,是发展畜牧生产和搞好防疫灭病的一项基础工作。这对改善饲养管理,实行畜种改良,做好疫病防治等,均有裨益。这方面的资料,近年国内少数单位曾对个别项目的测定有过报道,但由于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水平不同,结果各有差异。截至目前这项工作我省尚未开展。为探明我省平原地区家畜血液生化指标的规律,给畜牧兽医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对猪牛马骡驴进行了这方面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汪麟, 李育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是一种类酵母状真菌,分类学上归于半知菌类,丛梗孢科,地霉属。六十年代初我国开始了对白地霉的研究和应用,利用白地霉制造“人造肉”作为代食品。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先后对白地霉饲料的营养成分、消化率、动物喂养效果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试验研究,取得了进展,积累了大量资料。用白地霉作饲料对畜禽的增重试验,国外资料则未见报道。本文就国内关于白地霉饲料的利用研究作一概述。
  • 贾银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石家庄市园林局苗圃1976年自南京引进雪松的扦插苗。1977年冬季大部分植株的叶片和枝梢枯干,甚至全株死亡(通常称之为“抽条”)。抽条的雪松是3—6年生,株高0.5—1.0米。最初疑为冻害,1978年用稻草包扎保护,仍发生抽条。为此,1978—1980年进行调查和试验,初步查明是由于在低温下加上干旱造成的。
  • 王守一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就成为工农业供水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在农业灌溉中,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地下水是埋藏在地下的一种流动性的并能受到补给的自然资源之一。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必须要对地下水的埋藏、水质、水量动态及地下水资源进行调查研究。近年来,我省大量开采利用了地下水,使地下水的动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要求对地下水动态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地下水补给和消耗之间的关系,以便对地下水资源现状进行评价,以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