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6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66-03-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院各专业研究所和地区农科所共有附属试验场十六处。除果树场二处,蚕桑场一处以外,有农业试验场十三处。耕地面积一万二千九百亩。果树、桑园近三千亩。几年来,根据科学工作"十四条"精神,调整了管理体制,明确了试验、示范、繁种三项主要任务,加强了计划、劳动、财务三大管理,使试验场的经营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道轨。特别是去冬以来,各地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头杠旗,以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了“勤俭办科学、勤俭办场”的方针,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了经营管理工作,从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在我省中南部水浇地棉麦产区培养大面积、大幅度增产和高产稳产样板,我们响应党的号召,从1964年春季开始,到石家庄市谈固公社谈固大队长期蹲点。谈固大队共有十九个生产队,1,045户,农业人口4,724人,集体耕地4,433亩,平均每人只有九分六厘地。这个大队靠近城市,人多地少,肥水充足,有精耕翎作提高产量的客观条件。但由于受城市影响,不少社具存有“极农”思想,身在农村心在城市,对农田管理组放,也不重视科学技术,历年产量不高。几年来,虽然向国家交售了一些棉花和蔬荣,但是每、年都要国家供应很多商品粮。从1957年到1963年七年阴国家供应抬鼓大队的商品粮总计281, 244斤。如何使这个大队实现粮棉菜三贡献,减轻国家负担,是我们想研究解决的问题。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改变盐碱地区的穷困面貌,树立样板,我们于1964年三月到南皮县宋屯大队蹲点搞样板。宋屯大队是历史上有名的老硷窝,全大队3,340亩耕地,除100多亩土地较好外,其余皆是盐碱地,庄稼保苗困难,加上地多人少,劳、畜力不足,耕作管理组放,施肥水平低,因而产量低而不稳。如遇旱、涝灾害,减产更为严重。
  • 李东辉, 陈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是我省重要粮食作物之一。1965年全省种植面积一千四百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12%;其中春谷占90%,夏谷占10%。1965年我省虽然受到多年少有的严重干旱,对谷子增产不利。但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三大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不断高涨,运用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一些科学技术,进行了顽强地抗旱斗争,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得到了较好的收成。不少地区的谷子单产和总产都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出现不少高产社队和田块。如撅宁县两万五千亩春养平均亩产450斤,承德县大平台大队二百一十亩春谷,亩产756斤,安国县北石庄十二亩春谷亩产913斤。
  • 么永儒, 钟洁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高粱是适应性广抗灾性强的作物。前期生长缓慢,需水较少;到孕穗期,需水较多,这时恰好进入雨季;从它的生育特点看,是适应我省春旱夏涝自然规律的。即便后期干旱,由于根子扎得较深,能够吸收土壤下层水分,耐旱力也较一般粮食作物为强。后期遇到沥涝,由于秆高秆硬,也能有一定收成。正如群众所说“高粱不改顶,就能有收成”。高粱的耐盐力也很强,在一般盐碱地均能正常生长。有的品种在中度偏重的盐碱地上,能保苗七、八成,产量不低。同时,高粱的根系发达,吸收力强,在肥力不高的膺薄土壤,也能生长较好。由于高粱具有抗早、抗涝、耐盐碱、耐瘠薄等特点,因此,群众称之为“铁秆庄稼”。
  • 王铁华, 吕宝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甘薯是我省主要高产粮食作物之一,面积大,分布广。种植面积占粮食耕地面积10%以上。广大平原及丘陵地区,皆普遍种植,近年来并有逐步向海拔和纬度更高地区发展的趋势。我省冬春雨少、夏秋雨多的自然特点,从整体上看,是基本符合甘薯生育前、后期耗水量少,中期耗水量多的要求的,因而常年产量比较稳定。但是,由于甘薯大部分 在70 %以上)种在早地,还存在着夏初干早不易保苗,夏末秋初出现洪涝或伏早,以及秋雨拮束早而形成“秋吊”等问题。特别是1965年夏秋正当甘薯伸蔓桔薯和薯块膨大时期,遇到多年少有的干早,严重影响甘薯增产。但是我省广大农民在党的正确镇导下,发展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运用已有经验和科学技术,改进甘薯栽培措施,向自然灾害进行斗争,大部甘薯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并且出现了不少大面积增产和高产典型。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宁河县有稻田近三十万亩,是河北省主要产稻县之一。为了树立水稻高产样板,以带动大面生产,在天津地委领导下,由天津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宁河县共同组成地、县、社联合蹲点工作组,驻大北公社独立大队,采用领导、老农和技术干部三结合的方法,搞了水稻样板田六百亩。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64年春邢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宫县马晒衣张晒衣大队建立农村基点,以棉花为重点,综合研究旱薄地区粮棉低产变高产问题。我们派出了五位同志组织了一个工作组,长期蹲点。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和群众一道学科学、用科学,改进栽培技术,科学种田。两年来,特别是1965年虽然遭受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大早,却获得了历史上空前的高产。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6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张家口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阳原县化稍营推广站及化稍营公社在阳原县正合台大队建立了高产稳产大麻样板田205亩。正合台大队位于北纬40°9',海拔约900米,全年平均温度7.2℃,无霜期140天左右。1965年一至十月降雨235.6毫米,比历年同期少93.3毫米;相对湿度50%。共有集体耕地1,147亩,大麻205亩占耕地的17.9%。土壤为砂壤土,地下水位较高,带盐碱,肥力中等,土壤含有机质1.2-1.4%,含全氮0.075-0. 078%。样板田工作组在阳原县委和公社党委的直接镇导下,采取了镇导、技术干部、群众三拮合的工作方法,有组橄有辞划地开展科学实墩活动。袒过一年的实践,样板田平均每亩料推产量252. 3斤,其中还出现了亩320斤以上的高额丰产耙录,比当地历史上最高的1963年增产40.7%。由于样板田的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化稍营公社2, 583亩大麻大幅度的增产,单产比1964年增产27%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大麻增产的同时,全大队粮食作物产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产,总产量比1964年增产70%。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邯郸专区沿漳河、卫河、马颊河冀、鲁、豫交界一带(包括大名、临漳、魏县部分地区)麦田面积约二十七万亩,一般占总耕地面积30—50%。由于地势低洼,多盐碱地,秋冬地湿,气温偏暖,春季露重,气温回升也早,适合锈菌越冬越春,多年来形成小麦锈病的常发病区。群众反映,这里是"十年九锈","常年黄到腰,重年黄到梢",后期麦田往往是枯黄一片,辛勤劳动,收成很少。据调查,1959年至1965年七年间就有五年绣病发生流行,其中以1964年发病最重,一般减产30-,50%, 1960年及1963年减产也在20%以上,锈病成为当地小麦增产的一大障碍。
  • 孟文, 高金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各地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集体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面临这一大好形势,为保证粮棉不因病虫害而减产,主动灵活地开展病虫防治工作,必须做好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为此,1965年衡水专区除加强了原有情报点以外,并在十一个县指定了二十个测报点,以八百八十九个科学实验小组一千零四十三名农民技术具为基础,在专署农林局的主持下,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衡水工作组、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组成了衡水地区农作物病虫镇测镇报网,开展了群众性的镇测镇报。以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组建了一个镇测镇报中心小组,综合分析病虫情的发生、发展,及时发布镇报,推动全区病虫防治工作。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过去,我省广大群众没有种植绿肥的习惯,有的也只是种植一些苜蓿,以解决牲口饲草为主要目的。近两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号召下,绿肥作物正在衡水地区迅速发展。1964年全区种植田菁、草木樨一万五千多亩,1965年发展到二十多万亩。其它地区有一些重点生产大队也开始试种。绿肥作物的发展,对改良旱薄、盐碱土壤,培养地力,提高粮食产量,正在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 贾如江, 王万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排、台、改、灌、林"综合防涝治碱方针的指导下,1964年冬到1965年春我省洼涝盐碱地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修筑台田、条田(沟洫畦田)的群众运动。据统计,全省共新修台田八十多万亩,条田二百四十多万亩。各地群众在修筑台田、条田的基础上,进行了平整土地,精耕绷作,增施肥料,发展灌溉等一系列的措施,因而使得新台田拿苗校好,增产显著,积累了由低产变高产的握输。为了总桔这些经验,1965年九月,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会同澹州、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天津市治碱所及丰南、武清、永清、大城、黄弊、东光、故县、深县土壤肥料献段站等十二个单位分别在唐山、天津、馆州、保定、衡水等五个地区十二个县二十六个公社三十二个大队进行了调查。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