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3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3-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兰巨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农业系统的属性,给予合理的解释是研究农业系统工程、制订经营原则的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建立概括的模式,在一种较为简单的水平上使人们对农业系统的复杂情况获得深刻认识是农业系统工程学的重要目的。然而,一种模式的使用价值,除了应用合适的数学手段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这种模式是否建立在对农业系统的正确理解上。
  • 孙凤瑞, 李金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的产量是由穗数、粒数、粒重三个要素构成的。但从近几年来看,粒重很不稳定。在穗多粒多的基础上,籽粒饱满,千粒重高就增产。在1981年和1982年连续两年,由于抽穗早3—4天,从而开花也早,延长了灌浆时间,千粒重提高1-2克,小麦获得高产。可见,小麦要实现高产稳产,必须选择培育创造矮杆、大穗、大粒、灌浆速度快、粒重稳定、千粒重高的优良品种。
  • 李晋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从1976年开始搞冀麦7号小麦高产栽培研究,到1979年实现大面积亩产千斤,初步摸索了一套千斤栽培技术和相应的生态、生理、生化指标。
  • 梁守义, 黄守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把花药培养作为育种手段,我国首先在烟草、水稻、小麦方面应用,并育成了新品种,目前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为了提高花粉植株的诱导频率,许多科学工作者,在雄核发育的途径、外源、激素、变温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探索目前小麦花粉植株诱导频率低的原因,我们在培养条件的温度因素对小麦雄核初始发育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诱导频率提供依据。
  • 王培, 陈玉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小麦单倍体育种工作者已成功的应用花药培养法,培育出花培一号(1)和京花一号(2)小麦良种。在小麦花培技术、染色体加倍方法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对花粉单倍体植株株高遗传学的研究报道甚少。本文仅就我们积累的花粉植株株高的p资料,对冬小麦花粉植株株系内株高的稳定性,株系间株高的多样性,温H1与田间H2株高的关系,矮杆性状的显性,花粉植株株高的遗传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提高亲本选配的预见性和后代选择效果提供依据。
  • 姜松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冬前壮苗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基础。以往对壮苗的标准多从形态指标上确定。经过几年的试验和生产实践认为,仅从形态上确定壮苗标准,范围比较大,指导大面积生产往往有误。应根据品种冬性的强弱,年前穗分化进程,越冬死亡率高低等因素来确定,这样更接近实际。其中以越冬时生长锥达到伸长期为冬前壮苗的最重要的标志。越冬时生长锥伸长,不仅蘖足根多,单株健壮,储存养分多,越冬死亡率低,成穗率高,而且由于幼穗提前发育,延长了穗分化的时间,穗部性状好,表现穗多、粒多、产量高。
  • 王忠义, 曲健木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早熟性常常是育种的重要目标。在棉花育种过程中,对一些入选材料如何评价其早熟或是早衰,多年来在认识上有争议。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注意了早衰却出现了晚熟注意了早熟性又常带来早衰。因此在棉花育种工作中,对早熟与早衰确立一个正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将有利于指导育种实践,并进而可选育出真正的既早熟又不早衰的棉花新品种。
  • 王峰昆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莜麦的结实器官——小穗,在其生理因素和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发生有穗无实的空铃现象即花稍。一般情况下,每一花序可以长出几十朵至上百朵小花,但由于发生花稍,最终能收到产量的小花,常不到其中的半数。对产量影响较大,是当前莜麦生产中人们一直关心的一个问题。如果每亩地有效穗数按40万计算,每穗只减少花稍一个小穗(按三个麦粒计算),一亩地就可多收莜麦48斤。因此,减轻和防止花稍是提高莜麦产量的一个童要途径。
  • 宋永方, 张亚卿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衡水地区位于河北平原的东南部,海河水系流经的主要地带。地势低洼,平均海拔高度22.7米,最低地带仅有15.8米,土地盐碱瘠薄,历史上棉花生产的水平很低。近几年来由于党的农村政策得到落实,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棉花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81年比1967年棉田面积增加23.8%,总产量增长81.85%,单产增长53.6%。1982年又比1981年面积增加79.8%,总产增加148%。但是棉花生产能否稳定发展,人们存有思想顾虑。本文不考虑生产因素, 仅就三十四年来农业气候概况及棉花不同发育期的气象条件, 分析棉花丰歉的一般气候规律。
  • 陈建忠, 孙书蕴, 仉玉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向日葵是喜温耐寒作物,因此它对环境的适应范围比较广,研究认为温度是影响向日葵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之一,尤其是种播出苗时期最为明显。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把积温学说用于向日葵生物学零度指标的研究。Robinson认为向日葵的生物学零点温度为7.2℃而我国目前普遍选用5℃作为指标|南京俞世蓉等人对7.2℃指标表示了怀疑。本文根据向日葵在2—4℃就能萌发这一生物学特性,扩大试验的温度范围, 求得播种出苗发育阶段生物学零点温度以≧25℃更符合向日葵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明确了温度与向日葵出苗速度的数量关系。
  • 郭尔溥, 田士波, 李素英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以来,我省认真执行"改治并举"的治蝗方针,东亚飞蝗的危害已得到了控制,但由于对飞蝗以外的土蝗注意不够,最近几年,时有猖獗,给农、牧业带来了很大损失。为查清土蝗的种类、分布、发生、危害,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自1979年起立题调查,连续工作三年,1982年又进行了重点调查。先后到达清苑、安新、献县、景县、文安、宁晋(代表) 冀中平原夕冀东沿海地区的丰南、昌黎,还鉴定了玉田县的标本, 太行山区的邢台、平山, 坝上高原的张北、康保, 坝下的宣化、赤城、怀来、阳原、琢鹿, 燕山山脉的兴隆、围场、迁西等县。经过调查得到了一些资料和50 种蝗虫标本( 已定名的有49种,有一种定到了属,种名待定),连同文献记载(8种)已知我省有蝗虫58种。其分布、发生为害已大体清楚,主要种类也基本查清。现将蝗虫调查结果记述如下:共分5 亚科、38 属、57 种和1 亚种, 其中2 属、7种为华北新记录(注以“O”符号)3属8种和1亚科为河北新记录。
  • 季正端, 郑明义, 杨树森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蚜茧蜂是蚜虫的重要天敌之一,我省在这一方面记载甚少。1981年程法曾等曾对我省麦田中所发生的蚜茧蜂作了报道(河北农学报1981年第一期),提出我省麦田中的蚜茧蜂有5种。但作者当时并未作出鉴定,所述生物学特性也未指明系何种蚜茧蜂。我们从1979年开始,在河北几个地区进行了蚜茧蜂调查。三年多来,共发现蚜茧蜂十余种,其中,寄生于小麦蚜虫: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黍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及麦二叉蚜schizaphss graminum(Rond)的种类共七种。
  • 田绍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北坝上高寒地区农作物苗期,地老虎历年发生,为害猖獗。发生主要种有: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黄地老虎Euxoa Segetum(Scniff-ermüller)、宽翅地老虎Naenia Contaminata(Walker)、三角地老虎Agroti-striangulum(Hüfnagel)、西伯利亚地老虎 Euxoa Sibivia 羽角切根虫Euxoa obesa(Boisduval)、三叉切根虫Euxoa trifurca EV、警纹夜蛾Euxoa excamitionis Linne.等。经在康保城关、沽源平定堡、尚义南海子和张北二台、公会等地调查。均以宽翅地老虎为主, 田间幼虫比例占72.7一93.8%,成虫比例占52.19 一65.18%。为害作物主要有亚麻、豆类、马铃薯和筱麦等, 造成缺苗断垄, 甚至毁种。
  • 康绍兰, 黄梧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玉米小斑菌生理小种中,无论在活体上或活体外,同一个菌株的后代经常会出现存活力、生长速度、产孢力、致病力以及分生孢子和菌落形态上的显著差异。特别是产孢力,有的在继代培养几代以后就急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此外,有的后代对寄主的致病力变化也很大,从而给研究生理小种和抗病育种带来许多困难。
  • 吕德滋, 杨宝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稗草是稻田的主要杂草,凡是种植水稻的地方几乎都受其害。柏各庄农垦区过去曾采用多种措施进行除稗,但都未能彻底控制危害。1971年以后逐渐推广以化学除草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除,才初步解决了稻田的草荒问题。笔者曾经历了该垦区控制稗草的全部过程,体会到:化学除草是对药剂、杂草、环境和作物四个因素相互关系的协调了解杂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是决定防除效果的重要条件。兹就我们在柏各庄农垦区及河北省沿海各稻区的调查研究, 对稻田稗草特性及防除作一初步阐述。
  • 董桂芝, 周杰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苹果轮纹病physalospora piricola Nose.对果实的为害是十分严重的。但每年为害果实的菌源为害部位、症状一直不清楚。我们的果园大部实行清耕,每年落叶落果全部清除干净,病源来自于落叶落果上的可能性不大。而且果实上轮纹病都在后期发病,说明发病中心病株和再侵染的可能性不大。为了彻底防治轮纹病必须弄清造成大量为害的病菌来源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 张凤舞, 李桂良, 孙淑梅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枣树桃小食心虫(桃蛀果蛾 Carposinaniponensis walsingham)在我省西部山区大枣产区发生普遍而严重,是为害枣果降低红枣产量的重要害虫。据在曲阳、阜平、唐县等几个大枣重点产县的调查,虫果率一般在50-60%,发生严重年份达80-90%。被虫为害的枣果减轻的重量约达30%。在枣果生长期,由于桃小食心虫的为害,常使枣果早期落掉,无食用价值,因虫为害而落果的数量约占全树枣果总数的30%以上,严重者达50%,是当前枣树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 尹淑芬, 梁双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榆兰金花虫Galerucella aeneScens Fairm,又名榆绿叶甲,是榆树的主要食叶害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河南、山东等省区。近年来在部分省区发生极为猖獗,严重地影响了榆树的生长。
  • 姜惠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白杨派树种具有速生、品质优良、适生性强等优点,在林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如能通过杂交育种育出更为优良的白杨杂种品系,使它们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在产量上超过其他杨树优良品种,这将对林业生产的提高超重要作用。为此目的,我们进行了白杨派各种杨树的种间杂交及白杨派与黑杨派、青杨派的派间杂交,通过这些远缘杂交选育出了在产量上超过优良品种毛白杨、银毛杨的优良无性系原株741号303号106号。这些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本文拟对白杨种间派间杂交的杂种优势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