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82年, 第1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2-09-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张向群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个玉米自交系在生产上使用若干年后,其性状往往发生变化,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为生产上隔离繁殖自交系往往由于迁移、突变而引起性状的变化或变异。科研单位保存为数众多的自交系,习惯上用小群体控制授粉,连续自交或隔代交替自交和兄妹交的方法,除了迁移,突变外又有遗传漂移和自交分离与纯合的现象,以及选择的作用,自交系的性状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杂交种的性状变劣或杂种优势下降。为了发挥玉米杂种优势的增产潜力和为玉米育种服务,需要尽可能保持玉米自交系育成时原有的性状不变或基本不变,对玉米自交系的繁种技术,尤其小群体繁种技术,有必要加以改进。兹述浅见以供商榷。
  • 刘志芸, 陈秀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是衡水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现在的推广良种冀谷一号(衡研130)夏播生育期稍长,影响腾茬种麦,而且某些优良性状在退化,白发病率增加,抗倒性减弱,产量有所下降。为适应夏谷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以选育比冀谷一号抗倒、抗病、耐涝、结实性好、早熟高产的品种为育种目标。引进原始材料,配杂交组合,从金毛刚×忻夏二号后代中选出一批优系。经过连续选育,优中选优,多点试验鉴定和大田生产示范,评选出基本符合育种目标,适合冀中南地区种植的良种——衡研四号谷。在生产示范中表现好,产量高,受到群众好评,经省品种审定已确定为夏播推广品种。
  • 刘雪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花生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但由于产地气候干旱,土壤瘠薄,障碍产量的提高。这种干旱瘠薄的自然条件在近期不可能有彻底的改变,所以选育抗旱耐瘠型花生品种,以适应和充分利用产区的生态条件,是花生育种工作的迫切任务。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就花生的育种目标,性状选择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供商榷。
  • 王国昌, 郝亚宾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中使用的棉种绝大部分是四倍体陆地棉种。如何进一步扩大其遗传基础,把诸如早熟、抗逆性强等更多更好的优良性状综合到栽培品种中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征之一就是种间杂交。但是种间杂交除栽培的陆地棉和海岛棉较易成功外,一般种间杂交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主要表现为亲本的不亲合性和杂种后代的不育性。过去在田问条件下所做的大量研究主要问题是结铃率很低,能获得的种子和杂种植株的频率都非常低。近年根据胚胎学研究的进展,已经能够观察到种间杂种中胚和胎乳发育上的不协调异常现象。当陆地棉×亚洲棉时,亚洲棉花粉能够在陆地棉柱头上正常
  • 李仁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生产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研究肥料的增产效应,提高化肥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经济收益具有重大意义。肥料的增产效应反映在施肥量与产量的数量关系上,是研究肥料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是确定经济最佳施肥点,制定最佳施肥方案的根据。本文主要从施肥量与产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探讨肥料的经济效应,提出合理施肥的经济界限及其确定方法,为经济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 常荣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粘虫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一年发生三至四代,以第三代大发生。第三代粘虫卵盛期一般发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期在7月底至8月中旬末或下旬初。幼虫为害谷子、玉米、高梁、黍稷、稻类等禾本科作物,是粮食作物的重要害虫。粘虫是迁飞性害虫,在不同季节,南北往返迁飞,构成了不同粘虫世代的严重发生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为第三代多发区。就第三代粘虫而言,各年发生程度也不相同。1953、1955、1958、1960、1966、1971、1976年等为大发生年,而1954、1957,1959、1974年等为轻发生年。研究粘虫迁飞习性,掌握其迁飞规律,以预测其发生期、
  • 徐劭, 侯清敏, 方学忠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79年九月开始,我们以易县杨谷庄公社为中心,对我省西部太行山区的昆虫资源进行了调查,初步获得一些资料。因为工作时间尚短,而太行山区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复杂,因此,调查不全面,资料还很不足,有待今后继续补充。以下是鳞翅目、天蛾科部分,共包括5个亚科、27属的36种,其中有两种为华北新记录。一、面形天蛾亚科Acherontiinae
  • 杨培, 齐贵林, 赵琦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棉花的产量每年由于虫害造成的损失很大。当前防治害虫,主要是使用化学农药。棉田由于长期使用有机磷、有机氯等农药和加大药用量,使棉蚜、棉铃虫等害虫产生了抗性,并严重杀伤了天敌,导致棉田害虫发生严重,使害虫失去了自然控制,药品残毒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要解决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虫害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研究生物防治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新途径。为此,我所从1978年开始连续四年调查了棉田害虫天敌资源。通过四年的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鉴定,基本摸清了石家庄地区棉田害虫天敌种类,已经鉴定的有242种,共11个目,61个科,列表如下:
  • 孙士英, 王卫国, 王九德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NPV)治虫,具有效果好、剂量小、无公害等特点。近十年来,国外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生产与应用技术研究进展很快,病毒的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已进行工厂化生产。国内湖北也初步建立了半机械化生产线试产。病毒杀虫剂已有"微胶囊"剂、液剂及可湿性粉剂多种剂型。近年来,因在病毒制剂中加入取食刺激剂、光保护剂、蒸发减缓剂,增加了害虫取食病毒的数量,并把日光或紫外线、温湿度、酸碱离子对多角体病毒的不良影响减到较低限度,使病毒杀虫剂有了更好的效果。目前我省基本上建立了以人工饲养,卵纸分装,病毒滴注感染为中心环节增殖病毒的生产工艺,病死虫收获率达80%以上,平均每头死虫含多角体量近百亿。1981年我们
  • 赵来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上主要有三种锈病:"普通锈病"(CommonRust),"南方锈病"(Sou-thernRust)和"热带锈病"(TropicalRust)。它们的病原菌分别为玉米柄锈菌(高梁柄锈菌Pucciniasorghi),玉米多堆柄锈菌(Pucciniapolysora)和玉米壳锈菌(玉米被痂锈菌Physopellazeae)。普通锈病分布最广,遍及世界各玉米栽培区。南方锈病和热带锈病主要分布在湿热的地带。据戚佩坤《玉米、高梁、谷子病原手册》记载,我国只有玉米柄锈菌引起的普通锈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广西、台湾、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河北省尚无玉米锈病发生的报道。1981年9月上旬,在本校农场玉米田中发见锈病。采集的标本形态如下:夏孢子堆
  • 王军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前言桑梢小蠹虫(CryphalusexignusBlandfoud)是危害桑芽和枝干的害虫。危害桑芽,使芽桔死;危害枝干,中断养分输送,造成树势不旺或整枝整株死亡。由于桑梢小蠹虫体形微小,生活稳蔽,因此易于被人忽视,加之繁殖迅速,一旦猖獗成灾,往往防治不及,造成严重损失。我省老蚕区多有发生,我所桑树受小蠹虫危害,严重年份,桑叶减产40%左右。在成虫羽化时用农药除治效果较好,但污染环境,对蚕儿食桑影响颇大。我们在对桑梢小蠹虫的防治研究过程中,发现一种小型甲虫是桑梢小蠹虫的天敌,其成虫和幼虫均能食害小蠹虫的卵、幼虫和蛹。经北京动物研究所赵养昌教授鉴定,这种甲虫是鞘翅目、扁甲科的土耳其扁谷盗(CryptolesTesturcicusGrou-
  • 梁双林, 陈振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卵石丘陵区气候干旱,表土瘠薄,卵石层较厚,造林难度较大。建国以来,绿化丘陵荒岗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对丘陵区的立地条件、造林树种、整地方式缺乏调查研究,未能做到适地适树。因而,不少地方造林成活率低、林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树",成林不成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丘陵区设立了69个调查地点,对其立地条件、造林整地、林木生长表现及自然植被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对比分析,初步提出适合该区的造林树种、整地方式、绿化途径和经营措施。
  • 缪应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一、从单一经营的弊端来看黑龙港、坝上地区生态平衡失调的反映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物的生活,物质和能量的支出都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任何生物都离不开环境,这样生物与环境之间便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如果忽视了生态系中各个环节的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破坏其平衡,有机体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这就是生态平衡失调的反映。根据调查了解的情况列举如下:1、我省黑龙港地区,东倚渤海,土地辽阔,耕地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人少地多,
  • 李呈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活血化淤又称活血祛淤、行血化淤及活血生新等。本法属于理血法中的一部分,为祖国医学(包括中兽医学)中具有独道之处的一种治疗经验与理论。它是治疗血淤症的,能祛除淤血,疏通血脉。所谓血淤,即血液淤滞体内。常由于寒湿、暑热等外邪侵袭,或受外伤等,发生血液运行障碍,滞留于经脉内以及淤积于器管内;或血液溢于脉管之外,积存于组织间隙中,而成血淤。血淤可因病致成(淤),如跌打损伤、寒凝气滞、邪热入营入血、或湿热、痰火阻遏脉络不通等;临床中又可见因淤而致病,引起气机阻滞、经脉阻塞、淤热互
  • 毛建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迅速增加,河北平原的灌溉用水由地表水发展到地下水,由浅层淡水发展到深层淡水。但是,在深层淡水的开发利用中,由于开采量远远超过补给资源,因而造成数十个"漏斗",并且范围迅速发展,导致水位区域性下降。同时,深层地下水中又富含苏打、小苏打碱性盐,用以灌溉极易引起土壤的"次生"碱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由此可见,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资源不仅量不足,而且质亦不佳,亟需认真对待,从速解决。本文仅就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水的分布、化学特性、对土壤的影响以及改造与利用等问题,作初步探讨。
  • 朱志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生产和气侯条件关系极为密切。农业生产的对象是生物有机体,它的生产过程是在外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它所需要的物质是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的,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在气候生态诸因子中,比较重要的是日照长短、温度和水分。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人研究指出:每种作物开花时间的早晚都决定于目照长短,作物在某一阶段对昼夜长短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作物对光照长短的反映不同可分为短日照作物、长日照作物、中间型作物三种类型。温度影响作物的发育速度和生育期长短,不同作物不同品种,不同发育期对温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任何一种作物的生命活动都有三个基点温度,
  • 于玲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冻害是一个重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其机理和指标国内外均有报道。我省过去曾认为小麦冻害于冬季发生,影响北部麦区较突出。所用指标多以气温为基础,分蘖节受冻指标多借用外地资料,这种认识及指标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1979年开始,采用地理播种,分期播种等方法,进行平行观测,借助典型年的分析和调查,对我省冬麦冻害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冬麦冻害按时间划分的三种类型及指标,试引出"负地积温"和"有害负地积温"的概念,用以反映分蘖节处热量状况。
  • 吕明惠, 田竹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六十年代以来,我省秋粮(夏播秋粮)生产期间的温度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变化的特征是,由六十年代之前的偏暖进入偏冷。温度的转折大约是从六十年代中末期开始的,之后出现了序列性的气温下降,主要表现在最热月温度降低、秋季转凉的提前和积温下降。这种变化对秋粮生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些年我省秋粮生产低而不稳与此有关。为了了解我省整个夏播秋粮地区的温度变化,我们选择曲周、栾城、高阳三县分别代表我省平原南、中、北部,对其建国以来的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温度转折较明显的1969年为界,比较其前后两气候段的温度变化情况。
  • 粱双林, 尹淑芬, 周润林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根癌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有59科300多种。主要危害果树,也发生在毛白杨、加杨、大青杨的幼树上,是毛白杨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检疫对象。近年来,由于检疫制度不健全,随便由外地引进种苗,使该病迅速蔓延,严重影响毛白杨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给发展毛白杨带来了障碍。为了控制和消灭此病害,1979年以来我们对毛白杨苗期根癌病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发生规律和防治,进行了调查、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 牛传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刊自复刊以来,承蒙各地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踊跃投稿,各期准时出版,顺利发行,并增刊"河北低平原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一期,在促进学术交流,繁荣我省农业科学事业,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方面,起到一定作用。这是广大作者、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对本刊的巨大支持与爱护。本刊篇幅原定每期80页,由于来稿踊跃,实际除复刊后第一期外,各期皆超过80页,今年第二期已增至98页,但仍有大量论文未能及时发表。长期积压,难免有误时效,特自本期起,增辟"科研简报"一栏,摘要报道一些论文的主要内容,文字有所压缩,希望以有限的篇幅,介绍更多的科研进展与成果。未能全文发表,尚希望作者鉴谅。本刊编辑部
  • 任晓敬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在保定地区农科所试验场进行。供试品种14个:东红三号、丰抗4号、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保3143、津农7535、吕麦669、吕麦562、太原204、廊7804、太原645、78—4020、乐亭1185。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对性状遗传参数进行了方差分析,估算结果是:1、小麦穗长遗传力最高,为93.71%,穗粒重遗传力最低,为21.41%。各性状遗传力大小顺序为穗长>株高>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一般表现有植株性状遗传力大
  • 王凤保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大量的杂种后代材料中,可以看到冬小麦叶色变异是丰富的。正确认识这些性状将有助于在育种工作中进行正确的选择。1978—1980年我们对冬小麦品种的叶片颜色做了观察研究。试验材料是本校冬小麦育种试验地原始材料圃中原始材料及F3——F6代家系材料,采用x2法检验叶色与性状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冬小麦叶片颜色与品种抗逆性、适应性有密切关系,是选种育种的一个有实践意义的重要指标。据对我校原始材料圃原始材料的观察,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
  • 赵殿轩, 孙世功, 李建兵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作物育种多以籽粒产量为目标。玉米全生育过程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既对立又统一。生殖生长(即经济性状)的发育与营养生长(即结构性状)的发育,具有一定的但又非恒定的关系。植株诸性状间息息相关,相互协调彼此影响;同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表现多变,其时态上和形态上的变异与离差为遗传型所制约和环境条件所左右。在玉米育种中,认识并掌握玉米单交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从已知预测未知,对加强育种自觉性提高选育工作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试验估算了玉米单交种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广义),表型与遗传变异系数,相对遗
  • 崔光先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丛矮病是谷子生产上的重要病害。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经济有效的。为了澄清谷子品种间的抗病力,从1980年开始进行了谷子品种对丛矮病抗病性的研究。供鉴定的品种共192个。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感病程度对产量的影响差异很大,而谷子不同品种间的抗病性亦有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一、用抗病性强的材料做亲本,其后代抗病性表现也强。特别是母本材料的抗性对
  • 陆锦池, 芦思慧, 李金福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选育早熟、优质高梁杂交种,是当前高梁生产和科研的发展趋向。本研究试图从高梁杂种后代(F1F2)早熟性、品质及其株高性状的分析,作为改进试验设计和正确选择亲本,提高选择效果的参考。一、早熟性况的控制:1977年杂交,1978、1979年分别观察了F1代杂种及其亲本28个组合,重点分析了F2代的分离特点,早熟性用抽穗期作标志,达到70%则为抽穗期,分为早、中、晚熟三种类型。
  • 涂波兰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高粱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对提高育种成效密切相关。笔者在几年的育种工作中,就高粱的早熟性、矮秆,品质,配合力、抗败育和不育性等方面的遗传育种问题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用早熟亲本,特别是早熟性遗传的亲本与其他早熟、中熟或晚熟亲本组配,只要组配得当,使其早熟生育阶段互补,均能获得超亲的早熟材料。用获得的早熟材料与其他早熟亲本继续组配,或选早熟株系进行姐妹交,可以获得越来越早的早熟材料。2、矮秆育种,以矮×矮出现矮秆株系频率最高,易获得矮秆材料。矮×高或高×矮
  • 张耀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小麦粒重年际间变幅相当大。如"23654"千粒重变化在32—47克之间。相差15克之多。稳定和提高粒重,对实现小麦稳产高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1979年至1981年对23654、5022两个小麦品种分别做了灌浆速度的测定。三年的测定结果使我们初步认识了一些小麦籽粒灌浆的基本规律,并初步探索到几条提高粒重的措施。一、气象条件对小麦灌浆及粒重的影响1、气象条件与灌浆期长短:小麦开花后气温较低的年份,灌浆时间长,千粒重高,反之则低。根据我所三年测定,一般是日平均气温超过25℃,相对湿度低于60%,茎杆含水率低于50%,籽粒含水率低于30%,灌浆速度出现负值,小麦停止灌浆。
  • 曹文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麦类作物一般于晚秋或春季播种。如果在夏季或秋季高温期过后播种,到气温降至作物临近停止生长时收获,利用这段降雨较多后期天气晴朗的季节,种植一茬麦类作物,称之为夏播小麦或大麦,亦称之为复播小麦或大麦。近些年来,国内外进行麦类作物夏播栽培的试验研究,已经初见成效。苏联的罗斯托夫省,曾进行一年收获两茬小麦的栽培试验,其目的是增加高质量的商品粮,第二茬小麦于7月9日夏播春小麦品种,每亩播种36—37万粒种子,在当年的10月14—20日收
  • 田福生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港盐碱地区是我省棉花产区之一。由于受春季盐碱影响,棉花播种和保苗比较困难。本文从农业气候角度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生产上参考。一、盐碱地棉花播种和保苗受气象影响较大。盐碱地栽培棉花达到一播全苗和保全苗是获得好收成的基础,表土盐碱的多少是影响棉花一播全苗和保全苗的主要因素。黑龙港流域盐碱性棉田的播种期和苗期正是土壤表层积累盐碱的盛期。春季潜水位在安全水位(2米)线以上,再加之春风多,太阳辐射达到全年最高值(14.34大卡cm~25月),土壤增温快,土中的水分活跃,空气干燥,蒸发强烈,毛细管水上升很快,盐碱随着毛
  • 韩风山, 赵明, 赵松山, 王美云, 郑彦苏, 李果琴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受内外诸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日变化。日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每天上午、下午各有一个高峰,中午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形成一个低谷,即所谓"午睡"现象。为了探明春麦、谷子、玉米、马铃薯"午睡"现象的特征,产生"午睡"现象的原因,及其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1980年做了初步研究,获得了一些结果。研究方法是在分别春麦、谷子、玉米的灌浆期和马铃薯结薯期,选择晴朗天气测定
  • 杨振伟, 李玉秀, 李成良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达到控制生长、促进成花,提高产量的目的,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但就矮壮素(以下简写为CCC)这一激素在密植苹果幼树上的应用至今报道尚少。根据我国苹果幼树密植生长快,生产旺,不易控制的具体情况,研究CCC和B9对密植金冠苹果幼树生长与结果的影响,对促进当前苹果生产,尤其对今后的苹果矮化密植和机械化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于1978—1980年进行了矮壮素和B9对密植金冠苹果生长与结果影响的试验。
  • 李育岳, 汪麟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草菇[VolvayiellaVolvacea(Bull.exFr)Sing)系一种腐生真菌,鲜嫩味美,营养价值高,是我国南方普遍栽培的著名食用菌。草菇喜高温多湿,人工栽培时须选择高温高湿季节,并创造较高的床温和草堆含水量,以利其生长发育。为了支持农村多种经营,发展食用菌类生产,我们从广东、福建引进草菇菌种,栽培试验成功,每百斤稻草产鲜菇16斤以上,现简报如下:我省中部夏季平均气温在26℃左右,相对湿度在65—85%之间。采用室内栽培方式,菇房室温于六、七、八月可维持在27—32℃,相对湿度可调节到80—90%,可以
  • 李文德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玉米螟的优势种及其分布,是进行玉米螟测报和防治研究的基础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为了全面的澄清河北省不同类型地区的玉米螟优势种,1981年我们根据地理条件和玉米螟发生世代的不同,分别在长城以北、长城脚下、太行山脉、东部沿海和冀中南平原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15个试验点,采用性信息素的田间生测和形态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优势种及其分布的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省农田发生的玉米螟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2、欧洲玉米螟[Ostrinianubilalis]在河北各地亦有程度不同地分布,其中在张家口的分布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 莫菊皋, 么慧娟, 张蕴华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晋草蛉(Chrysopashansiensiskuwayama)属脉翅目,草蛉科,草蛉属。其幼虫能取食蚜虫、红蜘蛛等,食性较杂。由于取食红蜘蛛数量大,目前有的地方已利用它来防治红蜘蛛。1970年在昌黎地区发现后,我们进行了饲养及利用,现将结果分述如下:1、不同饲料对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观察。将当日新羽化成虫置于玻璃瓶中,分别饲以不同饲料,然后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虫期无论饲以米蛾卵或蚜虫,而在成虫期
  • 周志芳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桃蚜、桃大尾蚜是桃、杏、李等核果类果树经常发生的严重害虫。由于长期使用1605、1059等农药,蚜虫已产生了抗药性,且未明确防治适期,以致年年增施农药,为害仍然严重。1979至1980年我们进行了甲胺磷防桃蚜、桃大尾蚜的研究。我们在本所5—6年生桃区定树、定枝、定期观察桃蚜、桃大尾蚜各虫态发生及为
  • 齐瑛, 王彦臣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灭幼脲1号(TH6040)是抑制昆虫几丁质合成的新型杀虫剂。幼虫食下后,脱皮变态受阻而死亡。它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残效期长、对天敌没有明显杀伤等特点。苹掌舟蛾是苹果树食叶害虫。受害叶片残缺不全或仅剩叶柄,严重时全树叶片被吃光,影响果树生长和结果。目前多用滴滴畏、敌百虫等防治,因该虫产生了抗性,用药量大,效果差,成本高。该虫为害盛期正是苹果结果期,巨毒高效杀虫剂不能使用。因此我们于1981年做了灭幼脲1号防治苹掌舟蛾试验。
  • 阎浚杰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东部十八个省、市、自治区内,杨、柳、榆、唐械、五角枫等二十多种树木,广泛地遭受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ilis(Motsch)为害,这是绿化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调查工作是1958—1981年分三个阶段进行的:1958—1962年进行了河北省普查;1963年在华北及华东选点调查;以后,又作了专题调查或结合外出工作对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北、西南部分省(区)进行了不完全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 王彦臣, 齐瑛
    摘要 ( ) HTML 可视化 收藏
    呋喃丹(Furadan),通用名卡巴呋喃(Carbofuradan),是一种广谱性内吸杀虫剂,并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据国外报道可用于40多种作物300多种害虫和线虫,并有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效能。在土壤中半衰期为30-60天,在植物叶子中只存留8天左右,无残留,在人畜体内不积累。1978年铜山农药厂和沈阳化工研究院用进口的75%母粉采用包衣法研制成3%呋喃丹颗粒剂,经1979年部分地区试验,用以防治农作物害虫药效明显。在林业上使用较少。1980—1981年我们以杨苗害虫为对象进行小区试验,施药方法是选用二年根当年条畅苗田三亩,于5月23日、6月2日、6月13日三个不同时间,距杨苗5厘米一侧开沟深3—5厘米埋药,施药后立即浇水,每次分40、30、20、10斤/亩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