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5年, 第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65-06-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刘正位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当前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需要,在党的"科学为生产服务、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指下,1964年四月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定兴县李郁庄公社传家庄大队长期蹲点。任务是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群众经验,改变生产面貌,综合研究提高粮、棉产量的栽培技术。在当地党政领导和社员群众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工作,这个大队的生产面貌有了显著改变;粮食平均亩产341.5斤,比1957-1963七年平均增产27. 6 %;棉花平均亩产皮棉82. 8斤,比七年平增产1.13倍,比最高产的1963年增产81. 3%。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从1958年起,我们到晋县河头村生产大队培养鸭梨低产变高产、隔年结果变连年高产的样板。几年来,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同农民群众一起,改进鸭梨栽培管理技术,大搞科学实验,1959—1964年六年平均鸭梨总产量达到一百三十四万七千斤,比1957年提高六点七倍;好果率连年保持在80%以上,比1957年提高九倍。成为我省鸭梨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树立了向梨区群众示范科学技术的样板。并研究提出了实现鸭梨速年稳产高产的生物学规律和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为指导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也使我们改变了“农村条件差,不能搞科学研究”、“样板田不能搞出科学成果”等等错误认识。体会到深入农村,搞好样板田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发展的正确途径,在样板田里不仅能够进行科学实验,而且可以多快好省地拿出科学成果。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衡水县大葛村公社大葛村大队地处我省平原旱薄地低产粮区。1964年春,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和衡水县农林局合作组成基点工作组,在当地党政领导大力支持下,围绕改变低产面貌这个目标,依靠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技术工作。特别是从许多方面培养样板,对提高当地生产已经取得显著的示范作用。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京山公路两侧是全省建设稳产高产农田规划的东片中心,也是唐山专区商品粮食的主要生产基地。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雨量充沛,地下水利资源比较丰富,历来是粮食高产地区。但近几年来粮食产量的上升幅度,却远远落后于条件较差的北部地区。以丰润县韩城工委为例,1964年粮食平均播种亩产仅295斤(有部分洼地受涝灾),距离农业发展铜要的要求亩产400斤,还有很大差距。我们以东欢沱一村基点大队为中心,选择了上、中、下三种不同生产水平类型的六个大队包括二十九个生产队,进行了产量差距调查,并以其中十二个亩产粮食达到400斤以上的生产队和另外十七个亩产400斤以下的生产队,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提出当前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技术措施意见,以供参考。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63年我们曾在藁城(南干)灌区进行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调查研究。在明确了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原因的基础上,1964年四月我们响应党的号召,在藁城(南干)灌区立"易碱地区灌溉技术调查研究"专题基点。经过同当地行政领导部门和石津渠贾村渠道管理所研究,并进行实地观察比较,最后确定以东刘村为重点,与东刘村支渠委员会配合,作出克服大水漫灌问题的小畦灌溉样板,以便在全灌区七万余亩面积上示范推广。同时结合进行试验调查研究。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64年我们在衡水县大葛村生产队建立了旱地粮区综合研究基点。在搞好基点工作的同时,进行了生产现状及生产发展途径的调查。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西里村生产大队,位于石家庄市西郊,紧邻市区,交通方便,是该市蔬菜的主要基地。该村共有土地1,175.63亩,土质可分为三种类型:村东村南为二性土,约占总耕地面积的50%;村北村西为黑胶土,约占耕地面积37.5%;村西南角为黄沙土,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2.5%。解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条件有很大提高,生产资料的累积日益雄厚,施肥充足,地力肥沃。如1962年,全村平均亩施圈肥达6方以上,追施粪稀10车,化肥14斤。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大汲店棉花样板田共播种棉花366亩,土质为沙质黄土,地下水位3—4米,地势坡度平缓,有灌溉设备,土壤肥力中下等,历年亩产皮棉35斤左右,可以代表保定地区一般生产水平。在这块样板田里,又根据不同前茬(棉花、玉米、甘薯、花生、树苗、豆、蔬菜等)、不同土壤肥力(土壤全氮量由0.0496%到0.0634%)和不同生产管理条件(每亩施肥量最多的达57.06斤纯氮,最少的仅8. 5斤钝氮;密度最大的每亩5, 371株,最少的3, 240株;田简道接用工最多的达77. 4个工,最少的22. 2个工)设置了不同施肥管理水平和不同产量指标的样板地块,这样就使样板田在生产条件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指导意义。样板田的技术措施是以李文昌的植棉经验为基础,吸收外地先进经验,突出地抓住了以全苗密植为中心的粽合栽培管理技术,连续打了整地播种、苗期管理、防治虫害、整枝打权等四次硬仗,战胜了雨涝、病虫灾害,实现了全面平衡增产。样板田总平均亩产皮棉141. 3斤;其中水浇地棉田283亩,平均亩产皮棉146. 7斤,有3. 34亩,亩产皮棉204. 7斤;早薄地棉田83亩,平均亩产皮棉129. 5斤,有5. 4亩,亩产皮棉157. 2斤;消灭了百斤以下的田块。经过一年来的生产实践,在技术管理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所附属试验场的水浇地,地处洋河灌区,土壤为草甸石灰性栗钙土,含有机质1.35%左右,全氮含量0-15厘米平均在0.084%,15—30厘米平均在0.080%。1964年种植玉米81亩(包括配种田10亩),共产83,623斤,平均亩产1,033斤,比1963年增产49.7%,比历史最高亩产量增产15.6%,比当地洋河灌区高产队增产35—40%。其中有2亩农大四号玉米样板田,亩产1, 324斤,是我所自解放以来玉米丰产的最高记录。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谈固生产大队位于石家庄市东郊。全大队有十九个生产队,其中第五生产队生产条件最差,全队共有耕地150.5亩,非常分散,耕作不便;全队三十三户中有二十九户是贫下中农,只有十九名男劳力,二十八名女劳力,老弱劳力占20%;但由于贯彻执行党的政策,坚决依靠贫下中农,自力更生,发展生产,采用科学技术,改进耕作措施,近三年来都获得了较好收成。特别是1964年,在低温多雨病虫害严重的条件下,获得了全面丰收:粮食平均耕地亩产949. 3斤,棉花亩产皮棉128斤,蔬菜亩产11, 500斤。基本上实现了粮、棉、菜亩产千、百、万斤的高产指标。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满城县大马坊公社曹庄生产队有土地2,874亩,每人平均约四亩,历年耕地亩产80—100斤,是个低产缺粮队。低产原因,主要是地薄缺肥。耕层土壤合有机质0.5—0.6%,全氮0.03—0.06%,速效磷都在10ppm 以下。同时因劳畜力不足,常有500—800亩土地荒废;这些土地低洼盐硷,种不保收。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衡水地区是河北省主要粮食产区之一。深县、衡水杂粮作物(玉米、谷子、高粱等)种植面积最大,其中谷子约占30-40%,以春播为主。钻心虫(粟灰螟、玉米螟)是谷子主要害虫,在本地区分布极为普遍。一年发生三代,以第一代为害春谷幼苗减产损失最大。一般年份枯心苗达15—25%,轻者造成缺苗断垅,严重地块往往因此毁种。以往采取拾烧谷茬、剪拔枯心苗、喳撒六六六、滴滴涕等措施进行防治,虽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彻底控制其为害。近年来,重点贰和示范了颗粒药剂,提高了防治效果,井征明了此法具有成本低廉、方法筒便、适合大面积集中防治的特点。但有些地方,抓不住施药防治的关键时期,配药、撒药不合规格,降低了防治效果。为此,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及衡水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根据1959-1961年对颗粒剂防治技术的研究以及1961-1963年在镜阳、深县等地生产示范结果,结合群众,初步提防治经验,初步提出了应用六六六颗粒剂规格化防治技术的三个中心环节。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深州蜜桃是北方品种群中著名的优良品种,驰名中外。以我省深县、束鹿栽植最多,栽培历史悠久。但在国民党反动派和日伪统治时期,频遭摧残破坏,果园荒芜,株数很少,产量极低。解放以后,深州蜜桃有了大量发展,但耕作管理仍很粗放,土壤不良,病虫严重,树势衰弱,产量不高;并常出现僵芽现象。据束鹿县农林局1961年资料,全县平均株产仅十斤左右,亩产仅二百余斤。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梨瘤蛾又名梨枝瘿蛾,俗名糖葫芦、梨疙瘩,是为害新梢较严重的害虫。在我省各梨区均有发生。据1960年在晋县河头村调查,未经修剪及防治的梨园新梢被害率达56%。尤其是幼树,由于不加防治,几乎全部被害。被害严重者,新梢木瘿连接成串,多者可达10个左右,因此严重影响新梢发育、树冠形成和产量,是我省梨树前期主要害虫之一。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马、骡、驴大肠阻塞(结症)是我省各地区常发病之一,在家畜非传染性疾病中占重要地位。据1959年张北县兽医院、唐山市安各庄兽医院、徐水县张店公社兽医院和邯郸市兽医院等处的资料统计,大肠阻塞的病例约占全年门诊病例总数的5-10%。严重威胁着役畜健康和农耕动力。为了弄清大肠阻塞的发病原因,研究和总结大肠阻塞的诊疗经验,三月至十一月简与遵化县兽医院合作,对遵化部分地区大踢阻塞的发病原因进行稠查,并通过遵化县兽医院阴静病例对大踢阻塞的静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初步研究和总结。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围场县位于我省承德专区的最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属半深山半草原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无霜期80-130天。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全区拥有宜牧地620万亩。群众秦有养畜习惯及丰富的饲养经验,是我省大牲畜繁殖基地之一。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牲畜的繁殖率逐年提高,总头数有很大增长,1964年圈存数比1949年增长了2.4倍,在输出牲畜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完成了国家的要求。但是,总的看来,大性畜繁殖率还是比较低的,1962年以前,一般母畜繁殖成活率仅在30-35%左右。1964年通过有关畜牧单位及社具的共同努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开展了大牲畜繁殖战,繁殖成活率提高到55. 6%,但仍未达到适龄母畜“五保三“(即繁活率60 %)的要求。为了摸清历年来大牲畜的繁殖情况,找出繁殖率不高的原因,以便提出提高繁殖率的措施,由承德农校、张家口农专、河北省农业'.斗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围爆基点工作粗及围爆县畜牧局等单位共同组成调查队,对棋盘山、朝阳湾、克勤沟等三个区、七个公社、十四个生产大队的一百六十四个生产队进行了调查。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检验高温育苗及温水浸薯块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总结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的经验,河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于1964年在新乐县宋村建立了防治甘薯黑斑病的专题基点。宋村大队种植甘薯750亩,共建立了五十一个甘薯苗床。该队出窖病薯率最高为39.75%,最低1.4%,二十四个窖平均为16.15%。五十一个苗床上床病薯率最高16%,最低0.6%,平均为4.38%。苗床有顿水顿火炕、中心煤火炕、柴火道洞炕、有通气道和无通气道的酿热温床等五种类型,以顿水顿火炕较多。除一部分用作对照的苗床外,全都进行了温水浸种。我们从中选择了三十八个苗床,对床温、薯苗发病情况等作了系就的调查。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本期是农村基点专号(二),发表了十七篇论文,接着上一期继续报导农村基点工作的经验、体验、增产成绩和科学研究成果。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