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2年, 第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1962-01-28
      

    论文

  • 全选
    |

    论文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几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贯彻执行了科学为生产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取得了很大成绩。科学技术界的政治思想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科学水平有了提高,一支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已初步形成;科学研究工作的物质设备条件也有了增强和改善;在作物栽培、良种选育、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蔬菜等许多重要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对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有一定贡献。1961年以来,党对科学工作的各项具体政策和团结知识分子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农业科学技术界受到很大鼓舞。
  • 赵哲权, 张寅卯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总结了1957—1960年河北省各地近二百个磷肥试验结果,目的在于澄清施用磷肥的有效条件,为合理用肥提供建议。同时也希望从总结中发现问题,找出缺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磷肥的肥效和施用打下基础。
  • 芦文芳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队的地大多数是两合土,只有村北有一部分是砂土,灌溉条件倒还方便,解放前没有听说过磷肥,一九五四年以后,才开始在小面积上施用。起初由于对磷肥性质不了解,施用方法不对头,效果很不明显,大家就认为“石灰面子没劲头”,以致在我们那个地方,有“铵”字的肥料就抢购,带“钙”字的肥料就没人用。大跃进以来,一大家注意了找经验,搞试验,在小麦上进行了一些对比,初步摸到了磷肥的一些施用技术。现在提出来供大家研究。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几年来的试验和调查,稻田灌溉城市污水已肯定有较高的肥效。1960年各基点试验结果:每亩增产稻谷72—150斤。1961年各基点试验结果:每亩增产稻谷25—277斤。另外,在大面积生产上也表现增产。例如:天津杨楼第六生产队,灌溉污水的稻田,每亩产量610斤;而第十生产队,灌清水的稻田,每亩产量为450斤,前者增产160斤(35.6%),效果显著。
  • 郭辅民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承德专区位于河北省北部,海拔200—1,200公尺,地形复杂,土质多为砂壤和粉砂壤土,肥力低,保水力差。
  • 李东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子籽实产量高低,是由每亩总粒数的多少和千粒重的大小两个因素决定的。每亩总粒数是由每亩穗数,分支小穗群数(谷码子),小穗数等组成,而千粒重则是由饱满籽粒和秕粒重量组成的。这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连系的因子,究竟那个是决定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张家口专区农科所根据密植群体、定株稀植、相同品种在异地种植、以及从一百一十三个品种考种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指出穗粒数变异范围是40%,而千粒重变异仅1.03-8.84%。
  • 尹善, 罗英, 孙伯欣, 马梦祥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谷蛀茎螟虫——粟灰螟、玉米螟,是我国及本省谷产区发生较普遍,为害相当严重的虫害。在谷苗期该两虫蛀食谷苗茎基部,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输送中断,致使幼苗枯心死亡,造成不同程度的缺苗断垅。一般受害百分之五或十左右,严重时达百分之二、三十,甚至形成毁种。
  • 孟文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我省玉米栽培面积,据1957年统计,占全国玉米总面积的11.33%,占“黄淮春夏播玉米区“的28.2%,居全国第一位,是一个重要的玉米产区。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各地都有分布,年年发生。解放后,各地玉米螟防治研究工作,有很大进展,基本上摸清了它的发生规律,研究总拮出了“越冬防治与田间防治相结合,心叶期防治与穗期防治相结合,玉米田防治与其他作物田防治相结合”的三结合防治策略;和以“越冬防治是基础,心叶期防治是关键”的基本战略措施,使玉米螟害大为敛迹。
  • 王焕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鉴定寄主,来鉴定小麦锈菌的生理小种,各国学者,都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通过几年来对小麦叶锈和秆锈的研究,也感到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加以讨论和改进。一、叶锈方面我国在1940年—1942年期间,开始研究云南、贵州、四川地区的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
  • 张连桂, 李伯航, 冯光明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前人研究了解与掌握玉米雌雄穗建成的时期,内外部形态建成过程以及其与生态因素的关系等,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很重要。可以指导人们及时正确的按排田间管理措施,利用人为的条件,促进果穗发育,达到增产的目的。关于玉米穗器官的建成,O.T.彭涅特(1940),Φ.M.库别尔曼(1958)、前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1957)、陈善葆等(1959),郑巫尧(1959)、北京师范大学(1959)等都先后有研究报导。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禾谷类作物幼穗分化期对外界条件十分敏感,不同地区穗分化情况是不同的,应先实际观察,然后针对不同分化时期,采取不同措施,才能获得圣 期的效果。
  • 曲健幕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1954年我们在利用种间杂交(海岛棉与陆地棉)培育长绒棉品种工作中,观察到了杂种一代具有杂交优势现象。杂种早熟,产量高,纤维长,绒细,强度大,且个体间表现整齐一致。这种情况启示了我们,在生产上还没有产生更好的长械棉品种时,利用种简杂种一代做为生产高品质长械棉的播种材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 朱兆雄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用混合药剂处理棉花种子,以达到防病、防虫、提早棉苗出土和提高棉籽发芽率的目的,近几年来我们在这方面作了些试验,现将结果简述如下:一、应用0.5%的五西合剂(75%五氯硝基苯,25%西力生混合剂)拌棉种,对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炭疽病效果极好。
  • 张镜, 宁守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党的领导下,北方水稻和其它事业一样,获得很快的发展,至一九五九年底,种植面积较之解放前增长了两倍多。近年来,北方许多地区连续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特别是春季干旱,加上工作中出现了一些不根据条件盲目发展,或水利工程没有成龙配套的毛病,致一九六一年水稻面积又形回精。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均减少种植面积约一半左右。个别区域还有继续压缩的趋势。各地又因劳力、肥料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用水排水没有彻底解决,以致不能保种保收,也大大影响了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面临这些情况,各新稻区应怎样恰当的安排来年计划,是值得认真研究讨论的。现就最为重要的几个问题提出些意见,以供讨论。
  • 王焕如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金大4197对条锈病的反应,据1959年六月二日在邯郸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观察,是免疫的。1960年在同地调查,前期为免疫,六月四日观察,全部感病。平原50麦具有短顶芒型的,1959年观察,多数对条锈免疫,穗选免疫的单种,1960年全部变为感病,以上两种现象,说明1960年流行的条锈菌的生理小种与1959年的不同。
  • 宁守詺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幼苗不扎根现象,天津群众称之为“跷根”和“坐板凳”。早期秧田如出现大量跷根,会阻碍幼苗生长,管理不当,很容易引起烂秧死苗。跷根原因,看法不一。多数人认为是由于缺氧。灌水过大或淹灌时间过长,以致土壤缺氧,不适于幼根生长;而水面氧足,根有“向气性”,所以跷根。也有很多人认为,是由于低温。早期播种,水暖地阴,上热下寒,幼根避寒就暖,所以不扎。另一种靓法是地硬土板,扎不下去。
  • 田绍义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田鼠是坝上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害兽,春季刨食种籽;夏季啃咬青苗,轻则缺苗断垅,重者颗粒无收;秋季拉秋盗粒,损毁大量粮食,严重地影响产量。一、坝上发生为害严重的鼠种,主要有长爪沙土鼠,沙耗子和草原黄鼠,其次是鼢鼠,纹背仓鼠等,通过调查访问,对以上主要鼠种的活动习性已初步摸清其规律。
  • 赖俊铭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异系统、异品系、异品种或异种间杂交产生的杂种一代(以下皆用 F1表示),往往较其亲本在生长发育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一般表现为整个有机体或个别器官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生长力强,成熟早,产量高,抗病虫害及其他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强等。
  • 摘要 ( ) HTML PDF ( ) 可视化 收藏
    河北省农学会于三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九日在天津市召开了1961年年会,出席的有农业技术行政、科学研究部门、农业院校及各地区会员代表九十多人。年会听了省科委常青副主任传达的聂副总理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分作物、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蔬菜等四个专业分别举行了论文报告和学术讨论,选举了本届理事会,安排了今年学术活动计划。年会贯彻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的很好,收获很大。
新闻公告 更多
高影响力论文 更多
版权信息
二维码
  • 《华北农学报》官网

  • 微信公众号